孟子不是孔子的学生。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表明了他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孟子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孟母曾三次搬家。学成之后,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但未能被任何一国所用。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孟子强调“权”,而非强调伦理原则,他的思想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亚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早年丧父,家道中落,但他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以传述六艺为终身志业。孔子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他的教育思想使华夏文明得以传承。
孟子与孔子之间的关系是后人在学术上的传承与发扬,孟子并非孔子的直接学生,而是孔子的再传弟子,通过子思(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学习儒学,并最终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
孔子和孟子的关系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被称为“亚圣”,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继承者和发展者。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大学者,创立了儒家学派。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大学者,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子和孟子都生活在齐鲁文化的影响下,孔子生于山东曲阜,孟子生在距曲阜仅数十里的邹县,他们都沐浴着以泰山为中心的齐鲁文化。
孟子对于孔子推崇至极,孟子自言“私淑”孔子,就是说想做其弟子而未能。孟子的思想承接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承接孔子思想最为重要的学者。孔子提出了“仁”与“礼”的观念,孟子则提出具有浓郁民本色彩的“仁政”思想。
此外,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使之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