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朝:地方管理由削弱到加强
西汉时期地方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为巩固封建统治,西汉初年实行郡县制、封国制并行制。后来,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导致“王国问题”,严重威胁到西汉中央政权。景帝“削藩”到武帝推行“推恩令”,逐步削弱王国的势力,解除了王国对西汉中央政权的威胁。
2.隋唐的道州县
隋文帝废郡,地方行政机构实行州县两级制。唐太宗时,在隋朝州县两级制的基础上,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演变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3、唐朝:中央集权削弱
唐玄宗在边境置藩镇,长官叫节度使,后发展为割据势力,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生叛乱,长达8年,唐朝由盛而衰。
4、北宋:进一步加强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改变唐后期以来“君弱臣强”的局面,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其中最主要的举措是: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设置枢密院调军,兵部统军,充实禁军并实行更戍法;
中央派文官做地方官,防止武将割据;财政上,地方税收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转运使转运中央掌控。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
5、元朝:完善并发展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元朝疆域辽阔,郡县制已无法解除管理问题;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现状;蒙古族较汉族落后,人数少,需要地方发挥作用。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汉朝郡国并行,封国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中央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把军权、行政权、财权收归中央,并设通判监督地方
4.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宣政院与宣慰司分西藏和边远少数民族区,便利中央管理地方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君主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和行政权,汉武帝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三省体制,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3.宋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相权,由皇帝总揽
4.元设中书省取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权,后可左右皇帝继承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中央不断加强对选官与用官的控制
1.汉行察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中央与地方各行其权
2.魏晋南北朝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与用官为世家大族垄断
3.隋唐至明清行科举制,选官与用官为中央政府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