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这一时期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包括智伯围攻晋阳之战,魏灭中山之战,韩灭郑之战,秦魏阴晋之战,齐魏桂陵之战,齐魏马陵之战,秦国收复河西之战,秦灭巴蜀之战,赵灭中山之战,秦韩魏伊阙之战,五国攻齐之战,田单复国即墨之战,秦楚鄢郢之战,秦赵长平之战,赵燕鄗代之战,李牧大破匈奴之战,王翦灭楚之战等。
1. 周天子衰落,各诸侯国相互混战
西周时期,周天子拥有最高权力,“为天下共主”,各诸侯国为臣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至洛阳后,周朝国力衰微,加之此前三监之乱等动荡,周天子只能统治小小的王畿,名义上仍“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没有多少权力。各诸侯国为了争夺政治、军事、经济实力,开始相互混战。
2. 诸侯国里应外合,成为列国
春秋时期,齐、楚、晋、秦、吴、越、中山等国通过兼并周边小国,里应外合,形成强大的诸侯国,被后人称为“列国”。到了战国时期,主要的列国有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
3. 经济发展,铁器使用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贸易发展,出现了城市。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开始普及使用,取代了青铜器,提高了生产力,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4. 学术思想极为活跃
春秋战国被誉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学术思想极为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学术思想流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兵家、纵横家等。代表人物有孔子、老子、庄子、孟子、苏秦等。
5. 多次变法与战争
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以求强国富民,代表人物有商鞅变法等。各国也不断用兵争霸,最后以秦国灭六国,完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