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是从公元前475年或者前403年到公元前221年,共持续了254年或者182年。这个时期的名称来源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一部史书《战国策》。
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周王室的权力消失,诸侯国的数量减少,战争的规模和频率增加,出现了秦、魏、赵、韩、齐、楚、燕等战国七雄,他们互相争夺天下的统治权,进行了残酷的兵戎相见。
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郡县制、封建制、郡国制等不同的形式,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战国时期的文化思想也很发达,出现了孟子、荀子、韩非子、庄子、墨子、杨朱等不同的思想家和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高潮。
1. 周天子衰落,各诸侯国相互混战
西周时期,周天子拥有最高权力,“为天下共主”,各诸侯国为臣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至洛阳后,周朝国力衰微,加之此前三监之乱等动荡,周天子只能统治小小的王畿,名义上仍“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没有多少权力。各诸侯国为了争夺政治、军事、经济实力,开始相互混战。
2. 诸侯国里应外合,成为列国
春秋时期,齐、楚、晋、秦、吴、越、中山等国通过兼并周边小国,里应外合,形成强大的诸侯国,被后人称为“列国”。到了战国时期,主要的列国有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
3. 经济发展,铁器使用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贸易发展,出现了城市。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开始普及使用,取代了青铜器,提高了生产力,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