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分子运动论解释
主要是因为在大气运动中,气体是由大量的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组成,而这些分子必然要对浸在空气中的物体不断地发生碰撞。每次碰撞,空气分子都要给予物体表面一个冲击力,大量空气分子持续碰撞的结果就体现为大气对物体表面的压力,从而形成大气压。
若单位体积中含有的分子数越多,则相同时间内空气分子对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碰撞的次数越多,因而产生的压强也就越大。这些不同的分子的碰撞就会产生了大气压。
2.重力观点解释
课本中主要提到的是:空气受重力的作用,空气又有流动性,因此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讲得细致一些,由于地球对空气的吸引作用,空气压在地面上,就要靠地面或地面上的其他物体来支持它,这些支持着大气的物体和地面,就要受到大气压力的作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大气压力,就是大气压强。因此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空气的流动性。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1654年格里克在神圣罗马帝国的雷根斯堡(今德国雷根斯堡)做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这让人们对大气压有了深刻的认识。
大气压强的影响因素有温度、湿度和高度。海拔高度,空气密度,海拔越高空气密度越小,气压越低;反之海拔高度低,空气密度大,大气压力越大。大气压的变化跟温度也有关系。因气温升高时空气密度变小,所以气温高时大气压比气温低时要小些。大气压的变化还跟空气湿度有关。在不同时间,同一地方的大气压并不完全相同。
我们知道,水蒸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当空气中含有较多水蒸气时,空气密度要变小,大气压也随着降低。一般说来,阴雨天的大气压比晴天小,晴天发现大气压突然降低是将下雨的先兆;而连续下了几天雨发现大气压变大,可以预计即将转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