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向新世纪的美育与素质教育》
2、《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
3、《美育与人生》
4、《青少年生命的美育》
5、《论美育在道德培养中的作用》
1、道德目标通过审美转化,成为自由人性的有机组成而发端内心,让枯燥严肃的理性染上灵动的色彩。
孔子的美育思想是后世“文以载道”的理论基础,也是其精神价值核心所在,一直被此后的儒家所继承。
如战国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西汉《乐记》提出“乐者,通伦理者也”;
宋明理学经广泛吸收佛道理论之后,将美育理论本体化、精致化、体系化,提倡洒落自得、浑然至乐的人生风范和人生境界,强调通过“乐”这一自由心境的体验,达到真、善、美及知、情、意的统一,等等。
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美育不仅传授艺术形式带来的审美情感,而且蕴含深厚浓郁的家国情怀、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摘自《光明日报》
2、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正如中央美术学院首任院长徐悲鸿所倡导的,中华美育精神应该是《中庸》里阐述的“尽精微,致广大”。
从细处说,美育是教育孩子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
近代以来,从王国维将美育和智育、德育并举,到鲁迅写就《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再到蔡元培发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思想家们从来都是站在民族兴盛、文明赓续的高度看待美育。
3、有的人认为“美”是艺术家的事情,学校“美育”课程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
有的人参加艺术培训班,是为了升学加分走捷径,与“美育”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事实上,不施以美育,何以谈人生积淀?何以谈素质教育与文化自信?难道我们要让“以丑为美”、“以畸形为美”之人拉低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水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