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西安 本科 理工类 公办
西安科技大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学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工学院采矿冶金科,1938年迁并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57年并入西安交通大学,1958年从西安交通大学分出成立独立的西安矿业学院,是当时隶属原煤炭工业部仅有的2所5年制本科院校之一。1998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划转陕西省。1999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2003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 学校是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实施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04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17年,学校在全国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A类,成为陕西省属高校中唯一的A类工程学科。学校先后荣获陕西省“文明校园”、“平安校园”、西安市“园林化单位”称号。 学校占地面积121万㎡,有雁塔和临潼两个校区,设有研究生院和20个学院(部)。拥有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8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涵盖46个二级学科。拥有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8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现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6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课程),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8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十一五”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 学校现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17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59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地矿、安全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科为主体,工、理、文、管、法、经、艺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全日制在校生近2.3万人。 学校有教职工近2300人,专任教师1300余人,教授、副教授60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硕士学位者11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8人,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选12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3人,陕西省“千人计划”(原“百人计划”)人选3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3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4人。学校还有一支由300余名专家、教授组成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双聘院士15人。 “十二五”以来,承担科研项目580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40余项,科研经费合同总额达10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20余项,授权专利3700余项。 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荷兰、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友好的合作关系。学校是“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创始院校之一,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麦考瑞大学联合开展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与美国各大学联合开展了“1+2+1中美双学位项目”,与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开展了本科、研究生学期交换生项目,以及“英国剑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各类短期出国(境)交流学习项目等30余个。学校已招收来自18个国家的博、硕士及本科国际学生来校学习。 60余年来,在教育部、原煤炭工业部、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几代西科人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紧密结合,培养了14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为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西安科技大学将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胡杨精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由普通本专科学生根据本校的生活条件、环境以及综合情况进行实名投票得出(通过实名注册的学生才具有投票资格)
投票结果仅代表学生对本校的个人意见。
系统自动显示投票数较多的部分高校,投票人数较少的高校暂时不显示。
学校有教职工近2300人,专任教师近1400人,教授、副教授近700人,教师中具有博硕士学位者近1300人。其中31人次获国家级“专家学者”称号,101人次获省级“专家学者”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6人。学校还有一支由300余名专家、教授组成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双聘院士18人。
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发的 《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简称学科目录)
学科代码 | 一级学科名称 | 评选结果 |
---|---|---|
0837 | 安全科学与工程 | A- |
0305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B- |
0814 | 土木工程 | B- |
0802 | 机械工程 | C+ |
0816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C+ |
0818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C+ |
0819 | 矿业工程 | C+ |
0810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C- |
1201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C- |
根据学生对本校各专业办学情况推荐优势专业或特色专业,推荐结果仅代表学生对本校相关专业的推荐意见,不代表官方的专业排名,投票人数较少的高校暂时不显示。
专业名称 | 推荐指数 | 推荐人数 |
---|---|---|
产品设计 | 4.8 | 13 |
土木工程 | 4.5 | 627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4.5 | 319 |
应用英语 | 4.4 | 25 |
建筑工程管理 | 4.4 | 55 |
机械电子工程 | 4.4 | 205 |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 4.4 | 18 |
工程管理 | 4.4 | 162 |
艺术设计 | 4.4 | 106 |
安全工程 | 4.4 | 354 |
汉语言文学 | 4.4 | 68 |
通信技术 | 4.3 | 27 |
机电一体化技术 | 4.3 | 82 |
建筑学 | 4.3 | 137 |
会计学 | 4.3 | 199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4.3 | 517 |
自动化 | 4.3 | 330 |
测绘工程 | 4.3 | 333 |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 4.3 | 53 |
采矿工程 | 4.3 | 652 |
视觉传达设计 | 4.3 | 19 |
地质工程 | 4.2 | 416 |
微电子学 | 4.2 | 49 |
车辆工程 | 4.2 | 119 |
法学 | 4.2 | 54 |
遥感科学与技术 | 4.2 | 24 |
工商管理 | 4.2 | 230 |
网络工程 | 4.2 | 103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4.2 | 105 |
软件工程 | 4.2 | 135 |
工业工程 | 4.1 | 114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4.1 | 53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4.1 | 194 |
给水排水工程 | 4.1 | 43 |
英语 | 4.1 | 145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 4.1 | 96 |
工业设计 | 4.1 | 99 |
物流管理 | 4.0 | 33 |
消防工程 | 4.0 | 123 |
城乡规划 | 4.0 | 110 |
动画 | 4.0 | 94 |
工程力学 | 4.0 | 90 |
资源勘查工程 | 4.0 | 208 |
电子商务 | 4.0 | 275 |
物联网工程 | 3.9 | 49 |
旅游管理 | 3.9 | 118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3.9 | 126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 3.9 | 40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3.9 | 127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3.8 | 30 |
地理信息科学 | 3.8 | 112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3.8 | 156 |
通信工程 | 3.8 | 286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3.8 | 220 |
应用化学 | 3.8 | 89 |
政治学与行政学 | 3.7 | 78 |
电子信息工程 | 3.7 | 244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3.7 | 263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3.6 | 110 |
环境工程 | 3.6 | 144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3.5 | 126 |
矿物加工工程 | 3.5 | 146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3.4 | 102 |
环境设计 | 3.3 | 13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 3.2 | 22 |
能源化学工程 | 3.1 | 25 |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 3.1 | 55 |
物流管理 | 3.1 | 10 |
煤及煤层气工程 | 3.0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