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详情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 上海 本科 理工类 公办

院校简介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应用研究型大学,是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 学校的办学文脉可追溯到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1906年,美国基督教南北浸会在上海浦江之滨创建沪江大学。1928年,刘湛恩担任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学校全面纳入中国国民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沪江大学相关系科调整至华东各大学校,同时在沪江大学校址(今军工路校区)创办上海工业学校,后更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59年)、上海机械学院(1960—1994年)、华东工业大学(1994—1996年)。1907年,德国医生宝隆博士创建德文医学堂,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2年,中法政府在德文医工学堂的原址(今复兴路校区)上合办中法国立工学院。抗战胜利后,与由重庆迁沪的国立高级机器职业学校合并,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改制为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后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83—1996年)。1996年,华东工业大学和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1998年,学校由国家机械工业部划归上海市管理。2003年,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划出组建上海健康医学院)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巍巍学府,沧桑百年,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孕育了一大批爱国青年和志士仁人,滋养了一大批学术精英、工程专家和社会翘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十余万优秀专业人才,享有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的美誉。学校在融合传承创新中凝练形成“信义勤爱,思学志远”的校训,激励新时代的上理人守正出新,砥砺奋进。 学校设有17个学院(部),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6000余人,研究生10000余人。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含双聘),国家级人才66人次,省部级人才237人次,高级职称教师952人,博士生导师375人。 学校长期依托、服务和引领行业产业发展,是装备制造、医疗器械、出版印刷行业骨干高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长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医疗器械和出版印刷两大领域具有深厚的行业基础。近年来,学校学科布局不断优化,现有6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上海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拥有19个国家级和52个省部级教学平台,7个国家级和4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学科、计算机科学学科、环境/生态学学科五个学科稳居ESI全球前1%行列。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上海战略需要,以未来光学、智能制造、医疗器械与康复工程3大国际实验室和系统管理1个特色平台为载体,建设光学工程、系统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6大一流学科,并持续支持各支撑学科发展。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扬依托行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传统,学校持续贯彻“对接行业,改造专业,引导就业”的理念,本科教育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研究生教育注重“跨学科、重创新、贴行业”。学校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是国内最早开办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国际学生近千人,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爱尔兰等37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有中英国际学院和中德国际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校是沪港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 学校始终坚持协同发展的办学战略。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共建“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与上海公共外交协会共建上海公共外交研究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联影、微创等单位合作建设上海高端医疗装备创新中心;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等共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和“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与中国商飞、上海电气、光明食品(集团)、华为等企业开展全面合作。依托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分布在长三角区域的近40个科技转移工作站,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与杨浦区合作推进环上理创新街区发展,与上海宝山区、青浦区、松江区、黄浦区和苏州、台州等地方政府围绕创新平台、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良好合作。 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围绕校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力争早日把学校建设成为引领产业技术进步的创新型大学,进而建设成为特色显著的一流理工科大学。

校园满意度 满意度说明

满意度说明

1.

由普通本专科学生根据本校的生活条件、环境以及综合情况进行实名投票得出(通过实名注册的学生才具有投票资格)

2.

投票结果仅代表学生对本校的个人意见。

3.

系统自动显示投票数较多的部分高校,投票人数较少的高校暂时不显示。

综合满意度
4.1
2017投票
环境满意度
4.4
2041投票
生活满意度
3.8
1955投票

校园风光

院校排名 查看更多

  • 82武书连
  • 76校友会
  • 100软科
  • 121金平果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军工路校区和复兴路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千亩。下设17个学院(部),全日制在校生2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8000余人,研究生9000余人。在校教职工29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含双聘),国家级人才75人次,省部级人才189人次,高级职称教师859人,博士生导师260人。

学科建设

  • 1一流学科
  • 2重点实验室
  • 6博士点
  • 22硕士点

学科评估 学科评估说明

学科评估说明

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发的 《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简称学科目录)

学科代码一级学科名称评选结果
0803光学工程B+
080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B+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B+
0711系统科学B
0802机械工程B
0831生物医学工程B
0804仪器科学与技术C+
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C+
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C+
0502外国语言文学C
0503新闻传播学C
0701数学C
0814土木工程C
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C
0835软件工程C
1202工商管理C
1204公共管理C
0702物理学C-
0808电气工程C-
0823交通运输工程C-
0832食品科学与工程C-
展开全部
收起

推荐专业 推荐专业说明

推荐专业说明

根据学生对本校各专业办学情况推荐优势专业或特色专业,推荐结果仅代表学生对本校相关专业的推荐意见,不代表官方的专业排名,投票人数较少的高校暂时不显示。

专业名称推荐指数推荐人数
能源动力类4.912
网络工程4.818
管理科学4.65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5108
自动化4.526
广告学4.523
智能科学与技术4.519
工商管理4.487
医疗器械工程4.323
土木工程4.371
热能与动力工程4.381
会计学4.385
生物医学工程4.2115
医学影像技术4.220
能源与动力工程4.252
机械类4.235
通信工程4.238
金融学4.271
应用物理学4.222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4.213
应用化学4.221
工业工程4.235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4.118
电气类4.124
电子信息工程4.158
材料科学与工程4.130
编辑出版学4.133
数学与应用数学4.03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4.0155
测控技术与仪器4.041
光电信息工程4.031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4.022
德语4.023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4.017
车辆工程3.944
环境设计3.919
视觉传达设计3.913
会展经济与管理3.812
传播学3.839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3.823
公共事业管理3.72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3.729
食品质量与安全3.627
日语3.618
艺术设计3.63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559
制药工程3.514
国际经济与贸易3.541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3.417
药物制剂3.422
英语3.266
工业设计3.221
包装工程3.129
印刷工程3.166
展开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