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详情
青海大学

青海 西宁 本科 综合类 公办 211 双一流

院校简介

青海大学坐落于高原古城——夏都西宁。学校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11月,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文革”初期被撤销。1971年恢复青海工农学院,设有工、农两大学科。1988年恢复青海大学。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2004 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 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薪火相传,学校谱写了一部砥砺前行、自强不息的创业史。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2001年以来,清华大等4所知名高校先后对口支援青海大学,2004年成为青海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2008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2年入选全国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高校行列,2016年成为国家首批百所创新创业示范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 学校占地3000余亩,面向全球和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生2.5万余人,其中研究生2850人(含博士研究生206人)、本专科生2.2万余人(含昆仑学院3838人)。学校有教职工5372人(含附属医院3050人),专任教师1365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476人,占比达35%,硕士以上教师占比达86%。 学校现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设有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40个,本科专业69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卓越计划项目9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1门;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农业部实验室(中心)4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育华渔VR世界实验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 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国家“外专千人计划”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人才2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4人,获国家创新争先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全球唯一基础医学奖等19人,全国及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30余人,省级优秀专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60余人,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人才项目146人,团队项目11个,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179余人。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6个研究团队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 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科专业设置与国家和青海省着力推进的三江源生态保护、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等相关的特色传统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联系紧密。在三江源生态保护、高原农牧业、高原医学、藏医药学、盐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为青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五年来,学校获批科研项目1533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项,科研经费总计近9.19亿元,获得成果579项,其中国际领先16项、国际先进66项、培育新品种31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争先创优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 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3人次、青海省科技进步奖42项、青海省科技进步国际合作奖2项、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奖6项。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840篇,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在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大力支持下,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签署了交流合作备忘录,开展务实合作。加入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启动了新一轮清华大学—奥克兰大学—青海大学“三兄弟”模式合作项目,持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秉承“志比昆仑,学竞江河”的校训,弘扬“五个特别”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现代大学。

校园满意度 满意度说明

满意度说明

1.

由普通本专科学生根据本校的生活条件、环境以及综合情况进行实名投票得出(通过实名注册的学生才具有投票资格)

2.

投票结果仅代表学生对本校的个人意见。

3.

系统自动显示投票数较多的部分高校,投票人数较少的高校暂时不显示。

综合满意度
3.8
2348投票
环境满意度
3.9
2428投票
生活满意度
3.5
2164投票

校园风光

院校排名 查看更多

  • 313武书连
  • 216校友会
  • 182软科
  • 258金平果

师资力量

在校生2.5万余人,其中研究生2850人(含博士研究生206人)、本专科生2.2万余人(含昆仑学院3838人)。学校有教职工5372人(含附属医院3050人),专任教师1365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476人,占比达35%,硕士以上教师占比达86%。 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双聘教授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青年项目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人才2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4人,获国家创新争先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全球唯一基础医学奖等19人,全国及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30余人,省级优秀专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60余人,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人才项目241人,团队项目14个,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220余人。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6个研究团队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

学科建设

  • 2重点实验室
  • 5博士点
  • 5硕士点

学科评估 学科评估说明

学科评估说明

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发的 《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简称学科目录)

学科代码一级学科名称评选结果
0909草学B-
0901作物学C
1002临床医学C-
展开全部
收起

推荐专业 推荐专业说明

推荐专业说明

根据学生对本校各专业办学情况推荐优势专业或特色专业,推荐结果仅代表学生对本校相关专业的推荐意见,不代表官方的专业排名,投票人数较少的高校暂时不显示。

专业名称推荐指数推荐人数
统计学4.918
财政学4.726
财务管理4.646
会计4.523
给水排水工程4.511
机电一体化技术4.322
麻醉学4.331
水利水电工程4.3123
环境工程4.335
会计学4.3148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3143
金融学4.27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282
经济学4.165
护理4.114
国际经济与贸易4.152
植物保护4.115
藏医学4.196
医学影像学4.048
机械电子工程4.02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4.0137
临床医学4.035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4.066
自动化4.053
土木工程4.0278
动物医学4.072
工业设计3.911
应用化学3.919
资源勘查工程3.952
金融保险3.910
林学3.821
人力资源管理3.859
工商管理3.849
测绘工程3.843
材料类3.816
地质工程3.827
预防医学3.761
园艺3.727
动物科学3.726
化学工程与工艺3.7132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3.639
市场营销3.636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3.620
中药学3.619
药学3.550
生物技术3.563
农学3.528
口腔医学3.515
护理学3.581
城乡规划3.541
电子商务3.531
药物制剂3.416
机械类3.410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3.439
医学检验技术3.425
食品科学与工程3.338
材料科学与工程3.239
制药工程3.245
冶金工程3.278
管理科学3.120
环境科学3.149
中医学3.041
展开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