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详情
兰州交通大学

甘肃 兰州 本科 理工类 公办

院校简介

兰州交通大学(原兰州铁道学院)创建于1958年5月,由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主干系科成建制迁兰组建而成,为我国第三所铁路本科高校,原隶属铁道部。2000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体制。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兰州铁道学院”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 建校当年,我国铁道运输学科奠基人之一的林达美教授、著名桥梁专家胡春农教授、著名铁路轨道专家沈智扬教授、著名有线通信专家孙祺荫教授、著名机械专家张殿执教授、著名无线电技术专家班冀超教授、著名数学家赵祯教授等340多名教职工从京、唐两校成建制调入学校,之后铁道部又抽调了一批留苏科学技术副博士和研究生充实教师队伍。学校当年建校,当年招收7个本科专业446名学生。 学校始终秉承交通大学“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优良办学传统,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车辆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等轨道交通学科专业群优势明显。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结论,2011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2年入选教育部“2011-2012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7年入选教育部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564亩,校舍建筑总面积83.9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6.32亿元,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总值3.24亿元,图书馆藏书285.03万册。现有本科招生专业67个,在校本科生2.2万余人;研究生共487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525人,博士研究生346人;高职学生2653人;留学生249人。有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专业;有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7年获批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学科特色鲜明、门类齐全,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和教育学等8个学科门类,现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017年5个学科(群)入选甘肃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其中包括2个优势学科、3个A类特色学科;2019年6个学科入选甘肃省“双一流”特色建设工程一流学科,其中Ⅱ类学科1个、Ⅲ类学科3个、Ⅳ类学科2个。现有24个省级重点学科。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排名第8位;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被评为B类学科,机械工程学科被评为B-类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学科被评为C-类学科。“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 学校拥有一支以2位双聘院士、1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位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4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位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41位甘肃省领军人才等230余位国家级省部级专家为代表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618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892人,占专任教师的55.12%,其中教授303人,副教授58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369人,占专任教师的84.61%,其中博士学位413人,硕士学位956人。有4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教学团队和11位省级教学名师。 学校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是全国承担青藏铁路科研项目最早最多的高校,所参加的青藏铁路工程项目,2008年获全国科技进步特等奖(列全国参与高校之首),所主持的多个项目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铁道科技进步特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重大科技成果奖。过去一年,教师发表的论文有1172篇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检索;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计划项目406项;获省部级奖励科技成果15项;授权各项专利345件;科研到款超过1亿元。学校建有53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其他省级以上平台49个。 六十年励精图治,开拓进取,遵循“尚德、励志、博学、笃行”的校训,逐渐形成了“奋发向上、艰苦朴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优良校风和“严谨治学、严格要求、严格训练”的教学特色,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整体办学实力居甘肃省高校前列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生示范基地、空军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学校、高水平运动员招收培养院校和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高校。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生源充足,其中甘肃省二批次理工类招生录取线为省内高校最高。近三年,学校持续保持本科生高就业率和高就业质量,成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学生就业人数最多的高校。自建校以来,培养出中科院院士赖远明、万科集团原董事会主席王石等一批杰出校友,累计毕业生近17万人,广大毕业生以“思想作风朴实、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的良好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校园满意度 满意度说明

满意度说明

1.

由普通本专科学生根据本校的生活条件、环境以及综合情况进行实名投票得出(通过实名注册的学生才具有投票资格)

2.

投票结果仅代表学生对本校的个人意见。

3.

系统自动显示投票数较多的部分高校,投票人数较少的高校暂时不显示。

综合满意度
4.2
3914投票
环境满意度
4.1
3884投票
生活满意度
3.6
3618投票

校园风光

院校排名 查看更多

  • 229武书连
  • 158校友会
  • 237软科
  • 207金平果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2400人,其中专任教师1655人,教授316人、副教授622人,有博士生导师91人、硕士生导师1202人。有双聘院士2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柔性引进“长江学者”3人,国家百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有“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教师、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宝钢教育奖获得者在内的各类高层次人才340人。

学科建设

  • 1重点学科
  • 2重点实验室
  • 5博士点
  • 23硕士点

学科评估 学科评估说明

学科评估说明

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发的 《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简称学科目录)

学科代码一级学科名称评选结果
0814土木工程B
0823交通运输工程B
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B
0802机械工程B-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C-
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C-
展开全部
收起

推荐专业 推荐专业说明

推荐专业说明

根据学生对本校各专业办学情况推荐优势专业或特色专业,推荐结果仅代表学生对本校相关专业的推荐意见,不代表官方的专业排名,投票人数较少的高校暂时不显示。

专业名称推荐指数推荐人数
热能与动力工程4.934
交通运输4.7214
会计电算化4.715
工程管理4.6144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4.553
土木工程4.5698
西班牙语4.519
工程力学4.427
给水排水工程4.459
通信工程4.4143
车辆工程4.4348
自动化4.4206
产品设计4.412
会计学4.3143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4.384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4.311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3247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4.343
铁道机车4.3157
铁道工程技术4.384
铁道通信信号4.3101
铁道供电技术4.380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241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4.233
交通工程4.288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4.213
水利水电工程4.184
建筑学4.170
城乡规划4.127
电子信息工程4.149
物流管理4.175
测绘工程4.150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4.170
软件工程4.048
葡萄牙语4.016
测控技术与仪器4.071
动画4.026
法语4.028
物联网工程3.925
工程测量技术3.921
供用电技术3.915
遥感科学与技术3.823
艺术设计3.827
英语3.844
财务管理3.84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8123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3.730
环境工程3.796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3.736
电子科学与技术3.762
能源与动力工程3.653
统计学3.640
材料科学与工程3.555
工商管理3.575
工业设计3.545
广告学3.532
工程造价3.420
应用化学3.466
市场营销3.439
信息与计算科学3.438
汉语言文学3.438
环境科学3.440
化学工程与工艺3.389
地理信息科学3.351
国际经济与贸易3.264
数控技术3.110
展开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