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详情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

甘肃 兰州 本科 综合类 公办

院校简介

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本科办学资质,在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转设组建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暂定名)。 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成立于2001年,是由兰州财经大学举办、甘肃省教育厅主管、国家教育部确认的独立学院,属本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生7200余人。 学院坐落于古丝绸之路重镇——金城兰州,现有店子街、鱼池口两个校区,地理位置优越,办学条件优良,校园环境优雅,校舍建筑总面积15万平方米,专业实验室、语音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施齐全,图书馆藏书59万册。 学院设有会计学、工商管理、财政金融、经济贸易、计算机科学、艺术、外语等7个系和体育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开设了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文化产业管理、金融学、保险学、税收、艺术设计、广告学、商务英语、电子商务、软件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等29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艺术学5大学科门类。 学院现有2个省级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学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金融学)、1个省级教学团队(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团队)、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小微企业创新与发展重点实验室)和3个省级创新创业项目。 学院现为“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员单位”、“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重点调研单位”、“甘肃市场营销协会理事单位”、“兰州市园林化单位”。 学院拥有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99人,其中教授67人、副教授141人,占教师总数的52%;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教师262人,占教师总数的66%;双师型教师51名,占教师总数的13%。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着力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探索新形势下适合独立学院特点的党建工作新模式,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院被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民委评为“第四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被省教育厅党组、省高校工委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被甘肃省民政厅评为“5A级社会组织”,被甘肃省城镇妇女“巾帼建功”、“双学双比”活动小组授予“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被兰州财经大学党委评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基层党组织”。 学院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按照“立足甘肃,服务地方;面向基层,注重应用;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经济类、管理类学科为重点,以本科教学为主,努力构筑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学科专业体系,培养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职业实践技能的商科类应用型人才,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学院建设成为甘肃一流、西北地区有重要地位、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商科类应用型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充分发挥灵活的办学机制,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积极打造服务于小微企业的科研合作平台和智库,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了“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引入了CMA、ACCA、AIA国际会计培训项目认证,有力地推进了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 学院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勤笃行、真善美”的校训,以知识传授、应用、创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为宗旨,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学生管理为重心,坚持内涵发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近五年来,在大学生电子商务挑战赛、数学建模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英语演讲(辩论)赛等各类学术科技竞赛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体竞赛中,我院学生获得全国性和省级学术科技类竞赛奖励301项(700余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先进集体和个人奖励181项(431余人次)。 建院以来,学院共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3万余名深受用人单位青睐的商科类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位居甘肃省独立学院前列,连续三次被授予“甘肃省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面向未来,学院将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良好契机,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努力把学院建设成甘肃一流、西北地区有重要地位、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商科类应用型独立学院。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于2004年经教育部备案、甘肃省政府批准成立,其前身是隶属于中国气象局的原国家重点中专兰州气象学校(始建于1951年)和隶属于甘肃省煤炭工业局的甘肃煤炭职工大学(始建于1984年)。学院是一所以气象、采矿、安全、地质、冶金、水利、测绘、信息、珠宝等专业群为主要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建校以来,资环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不断深化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质量和效益创造了甘肃高职教育的“资环模式”,学院的办学历程成为甘肃高职教育敢为人先和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 2011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2012年,被解放军总参谋部、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11所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院校,被教育部确定为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2014年,荣获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2015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6年,被甘肃省政府确定为“双一流”大学项目建设院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2017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国家应急管理部(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确定为省部共建院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甘肃省优质高职院校项目建设单位;2018年,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院校;2019年,被教育部遴选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和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院校,被亚洲教育论坛组委会评选为2019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院校,被教育部、财政部遴选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秉承“艰苦奋斗·永不放弃”的办学精神,凝炼形成了“和谐教育”的办学理念、“品质至上”的校训、“求真务实”的校风、“立德树人”的教风和“知行合一”的学风。目前,正努力朝着建设充满活力、内涵丰富、设施完善、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良好示范效应的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迈进,力争建成“和谐校园、绿色校园、人文校园、特色校园、创新校园、示范校园”。 设有安全工程学院、地质与珠宝学院、气象学院(气象培训中心)、机电工程学院、水利与电力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冶金工程学院、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环境与化工学院、民族工艺学院、财经商贸学院、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办公室)、基础教学部、体育与艺术教学部、国际交流部(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部、图书馆、信息中心、应急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士官学院、教学督导室等22个教学及附属单位,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纪检监察室(监察专员办公室)、人事处、审计处、教务处(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招生工作处、就业工作处、学生工作处(学生工作部、团委)、计划财务处、后勤管理处、基建处、国有资产管理处(招投标管理办公室)、科技处(校企合作办公室)、产业管理处、安全稳定处、工会等18个党政群团机构。 学院以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建立起了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其中省级教学名师5人,1名教师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名教师被评为省级劳模,6名教师获省级园丁奖,1名教师获全省“三八”红旗手称号,7名教师获省级青年教师成才奖,2名教师荣获甘肃省青年地质科技奖。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在90%以上。2011年以来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5项,2014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项。 学院主要面向全国气象、民航、煤炭、地质、安全、冶金、水利、化工、珠宝等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就业主体单位为部队、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和事业单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多年排名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茅,2012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获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称号。普通高职在校生16000余人,成人学历教育2000余人。学院是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主席团成员单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应急与安全产教融合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会员单位。 学院始终坚持社会服务导向,重视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学院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以及行业企业合作,组建成立科技创新团队和协同创新中心,抢抓产业发展新机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中小企业发展。现设有具备国家二级安全培训资质的安全监管监察学院,甘肃省中小微企业人才精准服务平台、甘肃省大学生海外就业服务中心、甘肃省人力资源市场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分市场、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甘肃分院、兴陇兰州牛肉拉面国际商学院、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国家高等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国家安监总局宣教中心甘肃安全宣教培训基地、甘肃省公务员培训基地、甘肃省第八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社会服务机构,每年为社会、企业提供各类专业培训10000余人次。

校园满意度 满意度说明

满意度说明

1.

由普通本专科学生根据本校的生活条件、环境以及综合情况进行实名投票得出(通过实名注册的学生才具有投票资格)

2.

投票结果仅代表学生对本校的个人意见。

3.

系统自动显示投票数较多的部分高校,投票人数较少的高校暂时不显示。

综合满意度
3.6
1286投票
环境满意度
3.9
1500投票
生活满意度
3.2
1183投票

校园风光

师资力量

现有教职工594人,专任教师412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12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1名教师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名省级劳模,5名教师获省级园丁奖,1名教师获全省“三八”红旗手称号,5名教师获省级青年教师成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