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详情
莆田学院

福建 莆田 本科 综合类 公办

院校简介

莆田学院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海上“和平女神”妈祖故乡、著名侨乡——莆田市,是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大学,由福建省政府领导和管理,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2011年、2017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学校获评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福建省文明学校、平安校园,福建省花园式单位。 办学历史:学校由原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原福建医科大学莆田分校、原莆田华侨体育师范学校合并组建而成,2013年10月仙游师范学校整体并入。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898年创办的兴化圣教医院附设护士训练班。 办学条件:新校区占地2970亩,中部核心区投入使用,校部机关和一馆九院6800多名师生顺利搬迁。老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666.8亩,校舍建筑面积71.7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3.15亿元,馆藏图书(含电子图书)410多万册。拥有40个实验室,其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个;实习实训基地304个,其中包括省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5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直属附属医院1个,非直属附属医院4个,教学、实习医院38个。 办学思路:学校明确“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的办学定位,坚持“服务需求、贴近产业、强化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加强应用型学科和相关支撑学科建设,构建以工、医为主干,文、理、经、管、艺、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主动对接福建省及莆田市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培养作为基层骨干、行业中坚的上手快、能吃苦、有后劲的应用型人才,全面推进“红色、品质、文化、活力、美丽”五新莆院建设,建成省内一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学院专业:下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金融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音乐学院、体育学院、管理学院、商学院、护理学院、药学与医学技术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新工科产业学院等17个二级学院,5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机电类、信息类、土建类、医学类、文化产业类、工商及公共服务类、环境与生化类、工艺美术类等八大专业群,涵盖了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医学、教育学、艺术学、经济学等8大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1.91万人。 师资队伍:学校着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实施“高端人才引培工程”、“博士工程”、“名校进修工程”、“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工程”,坚持“外引”、“内培”和“柔性聘用”并举,努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1584人,其中专任教师1132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539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956人、双师双能型教师603人。学校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15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福建省引进高层次B类人才1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8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人选17人;福建省第二届“最美教师”1人,福建省优秀教师6人,福建省教学名师4人。 教学改革:学校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入选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注重实践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单位。2013年以来,新增25个本科专业,获批1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和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获省级立项;荣获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8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临床医学、工艺美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6个专业成为省级服务产业特色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专业通过教育部认证,土木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管理、环境工程专业接受了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莆田学院附属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获国家级立项,机电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省级立项。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9项。学生在学科和技能竞赛中获国际级奖项36人次、国家级奖项1021人次、省级奖项1964人次。 科研工作:学校2018年被确定为省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建设单位,2021年通过省学位委员会评审推荐,上报国务院学位办审核。与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现有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76名,在校联合培养研究生77名。现有省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31个,其中工信部科研平台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特色新型智库1个、省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级产学研示范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人文化社科基地8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现有省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51个,服务地方团队39个。2002年以来,全校共承担校外科研项目255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2项、省部级项目461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400多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0项、授权专利567项。2020年全校科研经费总投入1.07亿元,师均科研经费达到9.4万元。学校立足地域人文优势,深入开展妈祖文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妈祖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为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妈祖文化研究中心成为第一批省社科研究基地和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研究基地,并入选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体育总局妈祖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全国台联海峡两岸妈祖文化研习交流基地、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妈祖文化研究基地,是福建省妈祖文化研究会会长单位。 合作办学:稳步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与美国新奥尔良大学联合举办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健康产业管理),与英国邓迪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等20多个国外大学开展交流合作,学校跻身中国大学国际竞争力排行榜500强。师生出国(境)访学、研修频繁。作为福建省首批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试点高校,学校从2011年开始,先后与实践大学、明道大学、嘉南药理大学、朝阳科技大学、弘光科技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大同大学等7所台湾高校开展合作办学。与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联通福建省分公司、莆田市城投集团等150多个企事业单位开展政产学研合作。 服务地方:贴近莆田市产业发展的需要,与莆田市5个县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积极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工业园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成立莆田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莆田市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等共建产学研合作科研平台16个。通过参加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等途径,积极推介、对接科研成果。积极传承地方文化,深入开展妈祖文化、莆仙文化研究,积极参与妈祖祭典和重大赛事活动的表演、组织服务工作。

校园满意度 满意度说明

满意度说明

1.

由普通本专科学生根据本校的生活条件、环境以及综合情况进行实名投票得出(通过实名注册的学生才具有投票资格)

2.

投票结果仅代表学生对本校的个人意见。

3.

系统自动显示投票数较多的部分高校,投票人数较少的高校暂时不显示。

综合满意度
4.3
1291投票
环境满意度
4.2
1304投票
生活满意度
4.1
1205投票

校园风光

院校排名 查看更多

  • 574武书连
  • 398校友会
  • 444软科
  • 666金平果

师资力量

学校着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实施“高端人才引培工程”、“博士工程”、“名校进修工程”、“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工程”,坚持“外引”、“内培”和“柔性聘用”并举,努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1584人,其中专任教师1132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539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956人、双师双能型教师603人。学校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15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福建省引进高层次B类人才1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8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人选17人;福建省第二届“最美教师”1人,福建省优秀教师6人,福建省教学名师4人。

推荐专业 推荐专业说明

推荐专业说明

根据学生对本校各专业办学情况推荐优势专业或特色专业,推荐结果仅代表学生对本校相关专业的推荐意见,不代表官方的专业排名,投票人数较少的高校暂时不显示。

专业名称推荐指数推荐人数
工程造价4.810
音乐学4.715
临床医学4.7383
助产4.741
护理学4.6529
体育教育4.660
会计学4.677
美术学4.616
护理4.6272
药学4.6142
土木工程4.598
药学4.5206
日语4.512
初等教育4.517
医学影像技术4.519
临床医学4.5110
人力资源管理4.438
数学与应用数学4.436
英语4.341
财务管理4.329
汉语言文学4.344
测控技术与仪器4.328
工程管理4.33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25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220
市场营销4.129
新闻学4.123
环境工程4.023
广告学4.021
电子信息工程4.033
学前教育4.022
艺术设计3.918
公共事业管理3.932
机电一体化技术3.914
信息与计算科学3.812
医学影像技术3.738
通信工程3.729
生物技术3.521
旅游管理3.316
应用化学3.213
展开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