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高校毕业季即将到来,相比往年,今年不少国内高校先后发文,就学生如何在毕业论文中使用生成式AI、AI代写在论文中的比例等问题作出规范。
今年1月,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发布通知,明确该校将引入“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检测服务系统”,对所有申请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检测,抵制人工智能代写论文的行为。
4月10日,湖北大学本科生院发布通知,宣布在本科毕业学生毕业论文审核过程中试行加入对文章使用生成式AI风险情况的检测,如发现该论文检测结果为“AI代写高风险”,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修改。
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发文规定,若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生成式AI检测的结果超过40%,学院将向学生发出警示,并要求其自查自纠;学生在收到警示后,需认真修改,由学院统一在相关平台检测通道进行复检。该校还表示,将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并提醒学生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避免过度依赖智能生成内容。
4月28日,福州大学教务处发布通知,决定对2024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AI代写的检测,检测结果将作为成绩评定和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的参考依据。通知中介绍,此举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规范学生科学合理使用生成式AI技术,杜绝人工智能代写、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与管理”。
据了解,“AIGC检测服务系统”是以文本为检测对象,通过语言模式和语义逻辑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比对,区分人工创作的内容和AI模型生成的文本内容,从而进行监管和维护学术诚信,简单说就是“用AI查询AI”。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 唐亮: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式的技术来生成论文,它在生成的过程当中,一定是参考了现有的一些知识文本。在它的词语、词频、句子、句式这些结构特征上,一定有人工智能技术的这样痕迹和规律。那么反过来对于这样的特征和规律,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再去发现它、识别它。
在前不久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第三十七条中明确,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被认定为存在代写、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决议,学位授予单位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有教育研究学者表示,多地高校出台政策,严禁AI论文代写,正是在落实学位法的相关要求。
2023年12月,中国青年报社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发起关于AI工具使用的问卷调查,其中84.8%受访者曾使用过AI工具。
调查显示,AI工具已被受访者应用于资料查询(61.30%)、翻译(58.31%)、写作(45.75%)、计算(28.21%)、制表(17.49%)、绘图修图(26.36%)、音视频生成(24.28%)、PPT制作(24.83%)等多种学习、生活场景。
有同学在接受记者采访表示,自己曾将自己其中一篇论文题目输入进AI工具对话框,随后给出指令:“请帮我围绕这个题目搜索出一些相关文献。5秒钟后,AI工具就给出了十篇相关文献的链接。”
通过这种方式,总是省下很多搜集文献的时间,然后更快完成自己的论文框架。有了AI技术的辅助极大提高了她完成论文的效率。
不过也有学生发现,AI检索到的结果有时并不靠谱。
据北青报报道,今年,大学生小雨和小山(均为化名)均把AI工具做为了自己论文中的“研究助手”,小雨就发现,“我用中文向AI工具询问某名专家写作的《传播史》的相关内容,结果却得到了一段人工智能自己写出来的文章。AI划出来的历史各阶段、相关主要内容和特征,看起来是在综合各种教材和网络信息的内容,但并不是我想要检索的作者的观点。”小雨表示,在使用AI后,都不敢完全信赖AI这个“帮手”。
小山说,他会把AI生成的内容再修改一遍,“尽管它能很快给我一个结果,但许多用语不太自然、比较生硬,还可能有一些错误。我需要重新把它们修改一遍,改一下语序、修改一些用词。只能说它能够给我一定的启发,但作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