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日,麦可思研究院对外发布了《中国-世界高等教育趋势报告(2023)》。《报告》显示,已有多地教育部门要求控制高校教育类专业新增布点。北师大研究团队预测,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现行师资供给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性缺编,语数等大课类老师相对容易过剩,而艺术、体育、科学等小课类老师更为短缺。这意味着高校师资培养体系需进行相应调整。
在“从教热”带动“师范热”的背景下,已有多省市开始在专业动态调整中主动给教育类专业“降温”。四川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在去年7月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严控教育学专业新增布点,非师范类高校原则上不再新设教育类专业。山东省也同样发文指出,从严控制新增大数据与会计、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市场营销、空中乘务等21个布点多、规模大、需求饱和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
这些变化表明,我国教育领域面临着人口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教育部门需要根据人口结构的变化,调整教育专业的供给,确保教育资源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教师培养的引导,确保教师的专业结构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以应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挑战。
最近几年,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一直在稳步增长。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专职教师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近十年来持续增加。
尤其是小学阶段,这一比例从2012年的32.58%增长至2021年的72.20%,增幅近40个百分点。教师数量激增的同时,学生生源却在减少。专家预计,如果低出生率趋势持续下去,到2035年,我国可能会面临中小学教师严重过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