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词的开篇两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辛弃疾对自己当年统领抗金部队在沙场的追忆。意思是说,喝醉后把灯芯挑亮,抽出宝剑来细看。梦里遇见各个军营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看似平淡无奇的两句,却是高度凝练的技巧。“醉里”、“挑灯”、“看剑”,是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它不仅塑造出了一位将军的形象,也点明了当时的心理、环境等等。
也就是说,辛弃疾为什么要喝醉?喝醉了为什么不去睡觉?不去睡觉为什么只是看剑?其背后的种种原因都凝练在了这寥寥六个字中。结合“梦回”句,不难想象,这里主要表达的是辛弃疾恢复中原的壮志难酬,所以他不得不在梦里实现这一壮举。反过来看,即使是在梦中,辛弃疾也不忘自己的志向,其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可想而知。
紧接着的三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则是辛弃疾梦回沙场,对士兵们高昂战斗情绪的描写。意思是说,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这是一场在秋天完成的沙场点兵。这里的“秋”字极其工妙,正值“秋高马壮”之时,“点兵”出征,无疑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具有所向披靡的气势。
综观辛弃疾的这首词,用清人陈廷焯在《云韶集》中的话来说,就是字字跳掷而出,沉雄悲壮,凌轹千古。总的来说,它堪称是辛弃疾最有气势的一首词,一开头便惊艳了世人,震古烁今。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辛弃疾是个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