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身上千百年延续下来的男尊女卑思想,这样的思想,与新文化运动中弘扬民主平等的思想显然是格格不入的。阿q精神只是一种自我安慰的精神,学者们将其概括为:阿Q的自嘲、自我理解、自我陶醉等。简而言之,精神胜利法是用来安慰自己或立即忘记。
阿q精神的现实意义:对于压力过大的现代人来说,它是一剂良药,可以让他们自我安慰,从心理压力中解脱出来,以免因缺乏正确的引导而失去理智。然而,过度的阿Q精神很容易使人自满,不求进步,而敌视他人的进步。
阿Q原是鲁迅1921年所写中篇小说《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
鲁迅塑造的阿Q,是一个农村流氓无产者的典型。他无家无业,平时靠给人打短工为生。曾因向女佣吴妈求爱,遭到赵家的殴打,后来又去县城偷窃。曾向往革命,去投革命党。最后无缘无故地被当作强盗杀掉。
阿Q是一个备受压迫、凌辱,想反抗又有所顾忌,反而自我安慰,在任何情况下都自以为是胜利者的典型形象。阿Q精神就是阿Q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我安慰的精神。所以人们便把阿Q作为利用假想的胜利来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者”的代称。
《阿Q正传》是在新文学兴起的时代诞生的。在那个内忧外患,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政府腐败黑暗时代,阿Q这样的下等贫农,在经济上遭受残酷剥削,在政治上承受着沉重压迫,精神上蒙受着长期毒害,人格上忍受着种种屈辱,在这样的环境下,一部分国民性格发生了扭曲,中国千百年来封建思想的落后性在这样动荡的年代暴露无疑。
鲁迅在留学日本时,正值日俄战争的爆发,当时一般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虽明知自己的祖国饱受战争之苦,他们却不将日本人放在眼里,甚至说道:“倘非天幸,这岛国早被我们灭掉了。”这些话让鲁迅看到了中国青年学生的妄自尊大,而回国后,国人对国情的麻木不仁更是让他痛心,于是他立意要写出这样痼疾所造成的悲剧,来揭示国民劣根性,拯救国人思想上的危机。由此,“阿Q”这一形象便随《阿Q正传》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