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雨林的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分布的地区,年降雨量很高,通常高于1800毫米,有些地方达3500毫米。全年雨量分配均匀,常年湿润,空气相对湿度95%以上。平均降水量每年2032毫米以上,超过每年的蒸发量。这里无明显的季节变化,白天温度一般在30℃左右,夜间约20℃。
全年高温多雨,无明显的季节区别。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赤道南北纬5--10度以内的热带气候地区。这里全年高温多雨,无明显的季节区别,年平均温度25--30 ℃,最冷月的平均温度也在 18 ℃以上,极端最高温度多数在 36 ℃以下。年降水量通常超过2000mm ,有的竟达6000mm,全年雨量分配均匀,常年湿润,空气相对湿度95%以上。
热带雨林为热带雨林气候及热带海洋性气候的典型植被。如亚马逊平原和云南的西双版纳。19世纪,德国植物学家辛伯尔广泛收集和总结了热带地区的科学发现和资料,把潮湿热带地区常绿高大的森林植被称作为热带雨林,并从当时的生态学角度对它进行了科学描述和解释。
热带雨林中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乔木具有多层结构;上层乔木高过30米,多为典型的热带常绿树和落叶阔叶树,树皮色浅,薄而光滑,树基常有板状根,老干上可长出花枝。
热带雨林无疑是地球赐予地球上所有生物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由于现时有超过25%的现代药物是由热带雨林植物所提炼,所以热带雨林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药房”。
同时由于众多雨林植物的光合作用净化地球空气的能力尤为强大,其中仅亚马逊热带雨林产生的氧气就占全球氧气总量的1/3,故有“地球之肺”的美誉。
热带雨林主要的作用是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保证地球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有序进行。
黄赤交角的意义
黄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黄赤交角是地轴进动的成因之一,它还是视太阳日长度周年变化的主要原因。黄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
黄赤交角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使黄赤交角处全年昼夜温差均衡。二十四节气虽然是我国古人根据北斗七星斗转星移制定,其实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二十四节气编排与黄赤交角有着密切的关系。
1.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由于地球公转时斜着身子,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66°34′)基本不变,地轴的空间指向(指向北极星附近)基本不变,故黄赤交角(23°26′)也基本不变。
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到23°26′S,即南回归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在 23°26′S~23°26′N作周年往返移动。因此地表获得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来表示。
假设黄赤交角变大,那么太阳的直射点的位置也会相应变动,直射点会超过最北及最南界限(23°26′),导致热带变大。极线(66°34′)就会扩大,因此地表获得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从而使寒带范围增大。既然极地范围的增大,那么极昼的范围也会相应增大。
2.在地球上某个特定地点,根据太阳的具体位置所确定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不同经度的地方时是不一样的。而区时是以每15°经度间隔划分为一个时区,以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为本时区的区时,比如北京与天津在地理位置上相距很近,但地方时是不一样的,北京的时间要比天津的晚。但为了方便两地都会统一采用东八时区的区时即我们所说的北京时间。
3.地球上每15°经度范围作为一个时区(即太阳1个小时内走过的经度)。这样,整个地球的表面就被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的“中央经线”规定为0°(即“本初子午线”)、东西经15°、东西经30°、东西经45°……直到180°经线,在每条中央经线东西两侧各 7.5°范围内的所有地点,一律使用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刻。
“区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各地时刻的混乱现象,使得世界上只有24种不同时刻存在,而且由于相邻时区间的时差恰好为1个小时,这样使不同时区间的时刻换算变得极为简单。因为时区的划分使每个时区之间只相差一小时,所以时区差就等于时差了。
4.算出中央经线的作用很多,就拿时间来说,算出中央经线就可以推算出所在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