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难兴邦阅读答案

刘立超2016/5/3阅读1328

阅读多难兴邦,完成1—3题。

  软实力:一张最有用的国家名片

  软实力,是一种天然的吸引力,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亲和力,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更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名片。

  软实力产生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政治感召力及民族亲和力。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有吸引力,那么其他国家就会追随,而不需要诉诸武力和经济制裁。软实力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无形资产,是一种比刀剑更有用的心灵利器。

  在中国历史上最为灿烂辉煌的大唐盛世,当时的疆域远远比不上后来的元朝和清朝.但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一个王朝,是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它并不是靠武力胁迫,而是依靠其巨大的文化价值,影响了周边以及更远的国家。

  历史告诉我们,能在国际上占据主动地位、纵横捭阖的国家,历来都是软硬实力兼备的国家。尤其是现在,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软实力的独特优势日益显著。即使是工业等“硬实力”很强的国家,也会因为“软实力”跟不上而使其国际影响力大打折扣。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汽车、钢铁、半导体等方面都领先美国,但是由于没有政治价值上的感召力,它的通俗文化根本没法和美国竞争,加之作为二战战败国、对历史“赖账”等原因,日本基本上没有国际道德权威,只有靠“经援外交”支撑它的国际影响力。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停滞不前,它不得不削减“经援外交”,它的国际影响力也因此下降。

  当中国制造了全世界20%的冰箱、30%的洗衣机、40%的袜子、50%的摩托车、55%的彩电、60%的青霉素、65%的体育用品、75%的钟表、80%的拖拉机与95%的纽扣时,我们向世界展现的不应该是一个暴发户的形象。正如撒切尔夫人所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当前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把8亿件衬衫和1架空客A380放在等同位置上,流水线式大批量生产廉价成衣就成了中国制造的一种痛。一个真正的大国,不是靠卖衬衫给世界贡献多少GDP就可以的,它还必须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的文化力量。也许只有当“中国制造”的产品包含着“中国文化制造”的软件,才意味着中国软实力真配了一个大国的和平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面孔与灵魂。英国人宁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因为莎士比亚是英国人心目中的精神支柱。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说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元间,吾是以知元为之益。”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过没有间隙的东西。文化的穿透力和影响力并不是其他东西可以衡量的。

  国家与国家打交道的时候,对方可能会因为看重你的市场而“热忱”前来,但他们未必真正敬仰你这个国家和民族。世人评价一个国家,更看重的是这个国家的公民素质、文学艺术、思想理念等软实力方面的内涵。软实力强大了,才能赢得世人的尊重,在世界舞台上说话才会有分量。以一种负责任的大国姿态,传播一种能让世界信服、尊崇的文化理念,为世界的思想文化繁荣灿烂做出自己的贡献,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国、强国。(摘自许长荣著《多难兴邦》,有删改)

  1.下列关于“软实力”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软实力是一种依靠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而对其他国家产生的吸引力。

  B.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文学艺术、思想理念等让别国看重的东西。

  C.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名片,能增加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分量。

  D.软实力以其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成为一个国家的隐性的、潜在的无形资产。

  2.撒切尔夫人说“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这句话的含义是

  A.中国的出口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是一个暴发户形象。

  B.中国只出口物质产品而不出口文化产品。

  C.中国制造的东西大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

  D.中国文化还没有像中国出口产品那样对世界产生影响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软实力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不需要诉诸武力和经济制裁。

  B.日本的软实力之所以不如美国是因为它的通俗文化不如美国。

  C.从软实力方面来说,中国目前不能算是一个世界大国。

  D.相对于印度来说,莎士比亚对英国软实力的作用更大。

赵文超2016/5/3 9:15:02

多难兴邦阅读答案

1.B 2.D 3.B

付光兰2016/5/3 9:31:02

多难兴邦是指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邦:国家。

成语典故

  出处一《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 失其守宇。”

  出处二晋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兴:复兴,振兴。邦:国家。多难兴邦,指多灾多难的局面,往往可以激发人民励精图治,转危为安,使国家复兴强盛起来。刘琨曾以此意劝告晋元帝发愤图强,振兴国家。

  出处三明英宗复辟诏书:”...多难兴邦,高帝脱平城而肇汉;殷忧启圣,文王出姜里以开周。“

  出处四公元1901年(辛丑年)9月(光绪二十七年七月),李鸿章在他的遗折里这样写道:“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渝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患难,定能一心协力,翼赞讦谟,臣在九泉,庶无遗憾。

  出处五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八 ·唐纪四十四·德宗建中四年,陆贽在给唐德宗的奏折中写道:“有以无难而失守,有以多难而兴邦”。

  出处六唐·陆贽《论叙迁幸之由状》:“多难兴邦者,涉庶事之艰而知敕慎也。”

董旭2016/5/3 9:31:02

  “多难兴邦”是一个成语,源自《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多难兴邦,指多灾多难的局面,往往可以激发人民励精图治,转危为安,使国家复兴强盛起来。

  灾难的发生对一个国家来说肯定不是好事,灾难会夺去人的宝贵生命、会破坏幸福的家园、会打乱正常的生活秩序,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单从经济层面上讲,灾难多了,国家也会衰而不兴。近十年我国自然灾害接连不断,洪灾、非典、矿难、冰灾、地震等几乎没有停过。举世瞩目的5?12汶川大地震,造成6万多人遇难,35万多人受伤,2万多人失踪。据专家初步估算,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2000多亿人民币。

  “多难兴邦”昌兴的是自强不息。自然灾害是躲不过去的,既然我们无法改变这种事实,就必须勇敢地面对,接受客观现实。面对灾难,我们不是消极低落,而是奋起抗击;面对灾难,我们不后退、不畏缩,不放弃,不抛弃,而是奋发有为。“多难兴邦”就是昌兴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灾难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培养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不屈不挠的精神,使人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坚强,更加成熟。把伤痛化作前进的动力,将苦难变成人生的财富。擦干眼泪,挺起脊梁,肩并肩,手挽手,坚定走下去,这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必定是永摧不倒的民族,也必定是兴旺发达的民族!多难兴邦!没有一个民族的复兴之路是一帆风顺的。从灾难中走出来的中国,必将更加强大,更加成熟,发展的脚步更加稳健,更加铿锵有力。

    你尚未登录高三网,不能进行回复

    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