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看笔记后刷题
在高三数学的学习中,做作业前先看课本和课堂笔记至关重要。有些同学有这样的经历:数学老师讲过的内容,自己听得明明白白,但一做题就感觉困难重重。其原因在于学生对老师所讲内容的理解还未达到要求层次。因此,每天做作业之前,一定要把课本的有关内容和当天的课堂笔记先看一看。能否坚持如此,常常是好学生与差学生的重要区别。
2.做题之后加强反思
同学们要明确,刷题的目的不是做题快慢或得分多少,而是明白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思路。所以,对做过的题要加以反思,总结收获。要做到知识成片,问题成串,构建起一个内容与方法的知识系统。多刷题是应该的,但不能盲目堆题,避免钻入题海。
3.答题时学会举一反三
数学是考验发散性思维的学问,学会举一反三在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一道数学题做会了不算厉害,要把这道题的各种变种题目都想一遍。不管题目如何变化,只要抓住核心节点,就不会犯错。简单来说,就是要把每一道数学题都做成“母题”。
4.尽量避免“会而不对”
数学解题,特别是解答题,改卷老师看重解题过程。很多学生明明会做一些题目,却拿不到全部分数,如计算出错、步骤省略、字迹潦草等。书写解题过程时,要紧扣解题策略,紧靠得分点,每一步有理有据,符合逻辑语言,避免口语化,用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解题过程。
5.整理错题,攻克薄弱知识点
对于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来说,用好错题本很重要。刚开始整理错题时,错题会很多,可以利用打印或复印的方式摘抄题目。然后多次看题、做题,直到解题思路了然于胸,这个题就真的过关了。
1.保证会做的题得满分
在高三数学学习中,很多学生都存在“马虎”的现象,觉得自己明明会做的题,却因为各种小问题没有得分。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平时做题习惯不好,总是觉得“差不多就行了”。然而,无数个“差不多”累积起来,就会发现真的差很多。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平时做题中下功夫。在日常练习中,认真对待每一道题,不轻视任何一个细节,逐渐改掉“差不多”的坏毛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考试中会做的题拿满分。
2.总结同一题型
准备一本题集,将同一类型的题总结在一起。当遇到相似的题目时,可以对照作答,区分异同所在。通过这种方式,多次重复变换同一类题,能够加深记忆,同时刺激思考,从多角度切入解题,试图寻找最优解。
在做三角函数的题型时,可以把不同题目中涉及的三角函数公式运用、图像变化等方面进行对比总结。等到再遇到该类题时,我们就会有自己的解题思路,并能快速找到优化解题步骤的方法,会做的题不丢分,精简答案拿全分,为之后的题目省下大量时间。
3.不忽视课本教材
课本是基础知识的载体,无论成绩处于哪个层次的学生都不能忽视课本。对于成绩本身不是很好的同学,课本可以为其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课本中的很多细节可能会被忽略,而这些细节在考试中往往能决定分数的高低;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而言,看课本需要站在更高层面,建立知识体系和知识网,对于各知识间的融汇贯通意义巨大。
高考命题对题目的要求较高,一方面要体现基础知识的考查,另一方面要体现题目的原创性,而命题者出题的灵感大多来自于课本。课本中的例题与习题都是经过编者反复论证,精心设计的,具有典型的范例作用,蕴涵着基本的解题思想和方法,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
在复习时,不能只关注知识,还要重视知识背景的介绍与推导以及课后的相关习题,这些习题中有些非常经典,甚至在高考真题中都能找到源头。
4.利用典型题型精熟法
管理学的“二八法则”在数学学习上同样适用,20%的题目(重点、考点集中的题目)对于考试成绩起到了80%的贡献。因此,我们要优先抓住重点考点集中的20%题目,通过科学用脑,达到每个章节的典型题型都胸有成竹。当我们对这些典型题型熟练掌握后,解起题来就会得心应手。在函数部分,掌握了函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运用,以及一些典型的题型解法,就能在考试中快速准确地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