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包括詹天佑、邓世昌、严复等人。
首先,詹天佑(1861-1919年)是中国铁路工程师,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他于1872年由清政府选送赴美留学,成为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之一。在美国,詹天佑学习土木工程,并先后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归国后,他主持修建了中国的第一条自主设计的铁路——京张铁路,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邓世昌(1849-1894年)是清朝海军将领,甲午战争时期任北洋海军致远舰管带。他于1874年进入福建马尾船政学堂学习航海,毕业后被选送赴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成为中国第一批赴欧洲学习的海军学员之一。虽然邓世昌最终在甲午海战中英勇牺牲,但他的爱国精神和坚定决心成为了中国海军的典范。
最后,严复(1854-1921年)是清朝末期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他曾于1877年被选派赴英国留学,学习海军。在英国期间,严复深入研究了西方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领域,并将这些理念引入中国。归国后,他积极倡导变法维新和君主立宪制,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综上所述,中国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包括詹天佑、邓世昌、严复等人。这些留学生在国外接受了先进的教育和培训,归国后在不同领域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经历也证明了留学对于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留学并不是万能的,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目标来做出选择。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国内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国内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更多的人才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发展平台。
根据《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1日报道: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底到2013年年底,中国共有各类留学人员306万。到2010年左右,中国70%以上的高水平大学校长,90%以上的两院院士,具有海外留学经历。
第一批52名留学生中最早回国的是王以铭,于1980年提前半年结束学习。他认为自己所长在教学和科研管理,现在看到了美国的大学是怎样管理的,他要把看到学到的东西带回去,愿意提前回国。
丁肇中教授向王以铭提及,是否考虑在美国拿个博士学位再回去?王以铭笑着对丁教授说,年过四十岁就不必“浪费”宝贵时光念学位了。如果给我机会,我应该承担指导博士生的工作。至于美国,我还会来的。(2009年8月在北京访问王以铭的记录)
王以铭回到北京工业大学任电子科学系主任,不久升任北工大副校长,1992年担任国家技术监督局副局长,2000年担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2003年兼任民生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曾经是全国人大常委、法律委员会副主任。
童坦君在1981年秋天完成学业归国。回国前,他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颁发的完成研究项目的博士后结业证书。
从52位学者的学习专业构成来看,全部集中在理工农医专业,没有人从事人文学科学习和研究,特别是没有人从事经济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这是中国恢复派遣留学生之初在学科构成上的重大缺陷。好在这个缺憾在21世纪的中国留学潮中已得到弥补。
还有一点无妨说明,这52人的留学生活标准偏低,生活标准大大低于当年的“留美幼童”。节衣缩食也从一个方面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