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的故事源自中国古代的寓言,最早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段趣闻:
故事内容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非常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一种古簧管乐器,形似笙而较大,管数较多)。为了满足自己的这一爱好,齐宣王在宫中组织了一支由三百人组成的吹竽乐队,每次听吹竽时,都让这三百人一起合奏。
这时,有一个名叫南郭处士(或称南郭先生)的人,他并不会吹竽,但得知齐宣王的这一喜好后,觉得有机可乘,便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是个有名的乐师,愿意将自己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后非常高兴,没有加以考察,就将他编入了那支三百人的吹竽队中。
在乐队合奏时,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装模作样地摇头晃脑,仿佛自己也在认真吹奏。由于人数众多,齐宣王也听不出谁吹得好谁吹得不好,因此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仅享受了优厚的待遇,还白拿了薪水。
然而,好景不长,几年后齐宣王去世,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同样喜欢听吹竽,但他与齐宣王不同,认为三百人一起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于是,他发布了一道命令,要求这三百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听。
这一命令让南郭先生如坐针毡,他知道自己根本不会吹竽,一旦轮到自己独奏,必定会露馅。于是,他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寓意
滥竽充数的寓意主要有以下几点:
讽刺无真才实学的人:故事中的南郭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靠蒙混过关混在吹竽队中,最终因无法继续伪装而逃走。这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却冒充内行、混在队伍里充数的人。
警示用人者要慎重:齐宣王因为不加以考察就轻易地将南郭先生编入吹竽队中,结果导致了滥竽充数的现象。这警示了用人者在选拔人才时要慎重考察,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强调真才实学的重要性:南郭先生的最终逃走也说明了假的就是假的,无法长久。只有具备真才实学的人才能经受住实践的检验,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滥竽充数的故事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寓意深刻,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滥竽充数,汉语词语,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迹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原文如下: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