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百遍”的下一句是:“其义自见”。
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它出自宋代朱熹的《读书要三到》。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对于理解艰深的内容更是如此。通过阅读,我们可以逐渐深入理解书籍的精髓,领悟其中的道理。这不仅适用于古代的经典著作,也适用于现代的各类书籍。无论是学习知识、提升技能,还是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阅读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阅读习惯。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不要轻易放弃,而是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来逐渐领悟其中的意义。同时,也要注意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比如注重阅读的质量而非数量、注重理解和应用而非死记硬背等。
读书百遍出处:是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这句话的意思是将书上的内容重复读上几百遍,自然就能够领会其中的道理,《三国志》是我国二十四史之一,作者是西晋时期的史学家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陈寿的主要著作为《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公元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到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60年的历史。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