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各科目赋分看的是考生原始成绩位于什么等级区间,并不是根据原始成绩直接赋分,所以赋分成绩与原始成绩对照表其实就是考生原始成绩排名划分等级后对应的赋分。
关于原始成绩如何转化为赋分,各省划分的区间都有细节上的不同,本文就为大家划定一个大范围,为大家讲解赋分制如何计算。
在考生的原始成绩出来后,考试院会将考生原始成绩从高到低划分为A、B、C、D、E共5个等级(也有可能直接划定成绩排名区间),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15%、35%、35%、13%和2%(不同省份可能会有细微的区别)。
将5个等级对应的五个等级赋分区间:A等级(100-86分)、B等级(85-71分)、C等级(70-56分)、D等级(55-41分)、E等级(40-30分);
所以赋分成绩与原始成绩对照表详细划分如下:
等级 | 比例 | 赋分区间 |
A | 15% | 100-86 |
B | 35% | 85-71 |
C | 35% | 70-56 |
D | 13% | 55-41 |
E | 2% | 40-30 |
通常大家可以参考该赋分计算公式:R/r=(A-T)/(T-a),在计算过程中大家四舍五入取整即可得出T值。
下面小编为大家举例在实行“3+1+2”模式高考的省份中使用这一赋分办法。具体的三个步骤如下仅供大家参考:
1、确定赋分区间。将每个科目考生的原始成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并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分出A、B、C、D、E五个等级,对应的分数区间分别为100~86、85~71、70~56、55~41、40~30。
2、确定原始分数区间。与赋分区间相对应,以每个科目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及其得分来确定原始分数区间。
3、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设原始分数区间最大值与原始分之差为R,原始分与原始分数区间最小值之差为r,赋分区间最大值为A,最小值为a,赋分成绩为未知数T,其余均为已知数。赋分公式为R/r=(A-T)/(T-a),经过计算,四舍五入取整即可得出T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