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冠军的上海纽约大学以小而精为特色,师生比保持在1:8以内,采用的是全英语授课。开设的学科不多,金融学类专业尤为突出。每年招生人数控制在200多人,竞争相当激烈,录取难度很高。
同样采取全英语小班授课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师资背景雄厚,外籍教师占比更是高达70%,名副其实夺得了亚军之位。分数线超过了不少211院校,相比去年排名上升了56名,英语高考成绩至少不得低于115分,经济学类、电气类专业都值得报考。
季军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办学规模大,是西安交通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两所理工科强校之间的强强联合,建筑学、电气工程、商科等都是非常强势的专业。学校虽然没有对高考英语的单科成绩设置门槛,但所有专业课同样采用全英语授课。
其余院校中,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值得一提,是其中唯一的理工类院校,在全国排名中上升了200多名。在2023年招生工作中,招生规模和生源质量迎来 "双增长",录取本科生531人,完成率高达121%,录取最低名次比2022年提升了6.2万名。
通过高考统招进入西交利物浦大学(后称“西浦”),现就读于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大二学生邹明轩表示,西浦对本科生的学制规划起于入学第二年,学生无需在大一入学时就决定学制模式,而是在第二学年的下半学期提交申请。一般来说,学生只需在学校组织的期末测试中达到及格门槛,而无需提供雅思、托福等标化成绩,即可申请“2+2”出国学制。
从西浦毕业后,在英国留学的付雅琪回忆起本科阶段的选择。在课程设置、经济成本等综合考虑下,她选择了“4+0”模式,在国内完成了本科学业,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教育背景仍为她申请海外研究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中外合办院校提供的平台、人脉与资源,让我获得了语言、学习能力等软、硬实力,为我的人生与未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她同时提到,学生进入中外合作办学高校,需要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自律意识,如果无法自我约束,“高投入”也不一定会带来“高回报”。
除了通过高考统考和综合评价招生进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疫情期间,还有部分收到国外大学录取通知书、因疫情无法出国求学的留学生以交流生方式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行“借读”。李政就是其中之一。
海外高中毕业后,李政收到了伯明翰大学数学系的录取通知书,由于疫情无法出国,他最终以交换生的身份进入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后称“暨伯”)经济统计学专业就读。入读半年后,他感受到了一些局限性:“选择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都是国内的学生,在全英课堂上的互动性会弱于在国外高校与国际学生一同学习。”
在选课方面,李政感到暨伯学生的自主选课空间较小。“如果可选课程过多,伯明翰大学需要调配的师资及成本投入就会相应增多,学生管理、课时安排也将消耗更多成本。”他认为,内地高校的国际学院相对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体量更小,限制选课可以让经济效益与教学质量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