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7岁的中专学生姜萍以预赛第12名的出人意料成绩,成功晋级全球数学竞赛的决赛圈。这位就读于服装设计专业的少女因其非凡成就被网络誉为“天才少女”。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姚一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同行看到姜萍提交的答卷,评价是“用词精准,表达流畅,LaTeX(一种学术界通用的数学排版软件)使用熟练”,如果不讨论数学水平,只看答卷水平,可以(保守地)说,国内95%的数学专业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是写不出那样一份答卷的。
清华大学的一位刑法学教授劳东燕在文章中提到了姜萍的故事。她指出,姜萍之所以成为热议焦点,不仅仅是由于在全球数学竞赛中的卓越表现,更多的是因为她展现了生命自由与勇敢追梦的美好姿态——敢于挑战、满怀热爱、生命力旺盛,不惜一切地追求所爱,冲破种种外界无形的束缚。这不禁让人反思,何以断言女性不擅长数学?又为何认定起点较低的中专生不能怀抱远大梦想?
在我们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着数不尽的隐形限制和明确的规范,它们合力促使人们顺从并融入大众,安心接受社会赋予的角色。这种环境导致许多人自我限制,仿佛戴上了无形的手铐,成为了自己梦想的囚徒。他们默认自己不应有梦想,认为追求超越现状的事物是痴心妄想。
然而,社会的不公平与偏见并不会因为个人的遵从而消失;相反,一味顺应社会设定的位置,实际上是加固了这些不公与偏见。唯有勇于探索与不懈努力,方能突破重围,进而改写个人命运乃至撼动社会固有的偏颇。虽然个体难以完全摆脱社会的规范影响,但至少可以选择是否接受这一结果。这意味着,是否接纳社会的定义应由自己掌握,不因外界定位而自我设限。每个人都有权利活成自己期望的模样,并且有能力实现这一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