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线差法
线差法的“线”是指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也叫省控线。例如一本线,二本线等等。线差法就是比较考生线差与院校线差来填报志愿的方法。其中,考生线差是高考成绩与省控线的差值,院校线差就是录取平均分与省控线之间的差值。为避免偶然性,专家建议中采用院校近几年的平均线差(即线差均值)代替某一年的院校线差来比较。
考生的线差超过院校的线差均值,则录取的几率就比较大。
2、位次法
位次法是指按照考生的高考成绩分科类排名或位次来选择填报志愿院校,如果考生的排名等于或大于所选院校或专业前几年录取考生的排名,拟报院校才有录取机会。平行志愿模式下,高校招生录取是从高到低按照排名来进行的。如果我们选择志愿也这样做,得出的结果就比较具有参考价值。
位次法的机理是在全省考试排名位次相同的考生具有相同的录取实力。如果用来评价院校,那么录取线在全省高考排名位次相同的院校具有相同的录取实力。
3、线差为主,位次为辅
从使用范围来看,大多数人都在使用线差,而非排名。线差法适合各个层次的考生,不管是重点批次,还是普通批次。而通过数据统计表明,排名法在层次靠前的考生中更适用,并不适合所有层次的考生,越往后面这种方法的失效程度越高。
所以应该以使用录取平均分线差均值筛选学校为主,以位次法为辅。在线差法与位次法都能使用的情况下,考生可以优先使用其中一种方法分析,然后再用另一种加以检验,两者的分析数据应该大致吻合。
填报之前考生首先要进行分数换算,给自己进行定位。考生会拿到很多数据,包括往年各省的一分一档数据和高校录取数据,把自己今年的分数换算,看自己今年考出的分数在往年能够当多少分用。
这里需要注意,不要看裸分,正确的换算方法是,拿着今年的分数通过查询一分一档,确定自己今年在省内的位次,然后对应看往年的一分一段中相同位次大概是多少分,这其实就是“等效分”,再用等效分去比对当年各个学校专业的录取分数,就能确定今年可以报考的学校的大概范围。
如果考生对某个专业已经有了明确意向,这样填报起来是相对容易的,建议考生可直接参考教育部公布的学科评估结果,看各个学校的这一专业哪些评估为A+或A,再用自己的分数去比对这些专业往年的录取分数,基本就可以锁定志愿填报的范围。但是方向性很明确的家长和考生往往比较少,这时候就优先选学校。
建议,考生可准备三年的一分一段数据(因为每一年会有波动),进行3次换算定位和录取情况比对,这样圈定的学校范围才基本准确稳妥。“三年内录取情况比较稳定的学校,今年出现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也很小;如果某个学校专业的录取分数出现一年高一年低的情况,可以分析一下背后的原因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