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依纲扣本,确定复习的重点。
要把语文高考总复习的全过程,变成透彻理解和扎实落实《考试说明》的过程。《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能力要求”(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运用、鉴赏评价)要渗透在总复习的全过程中,全面训练;《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试内容”(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及其细目)要对号入座,块块、条条都要落实。
国家教委考试中心自1994年开始,每年都颁定当年各科《考试说明》,明确考试的能力要求,内容范围等,并在命题过程中切实遵循和实施。《考试说明》是各科《大纲》精神和内容的科学体现,也反映国家对考生各科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我们在总复习过程中,只有切实遵循《考试说明》,才能克服复习的随意性、盲目性,使复习具有切实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是提高总复习效率的关键,师生都必须明确这一点。那种对《考试说明》不甚了解乃至不知《考试说明》为何物的情况,是搞好总复习的大忌。
《考试说明》对高考改革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只有全面把握《考试说明》,深入探究,明确它的细微变化,才能明确复习的重点。在复习过程中应遵循“抓住稳定的,关注变化的,研究发展的”这样一个原则。高中语文知识从整体上可分为基础知识、阅读、写作三大块。各类知识在复习时间、训练方式、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应各有侧重。基础知识的复习,既要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这种积累最好从高一就开始),更要侧重与实际运用;既要进行单项知识的训练,更要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语言的整体感知。要突出读写重点,阅读复习应突出整体阅读,加大课外阅读力度,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写作复习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在收集积累素材、在文体入格训练上下功夫,训练写作的思维能力,提倡创新,做到情感真挚。要做到心中有数,抓住要点,进行取舍,才能掌握复习的主动权。比如2002年高考语文,从《考试说明》到各种信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02年的高考语文命题,从内容到形式都会有较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也是近年来最大的一次,因此今年的复习尤其是最后冲刺时应把这些变化的考点作为复习的重点,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这样才能在高考时处变不惊,获得较为理想的分数。
二、学好课本,抓住复习的根本。
游离课本、架空课本的复习,如同空中楼阁,是绝对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因此,高考总复习决不能完全抛开课本,另起炉灶。高初中语文课本依然是总复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依据。《考试说明》指引了总复习的正确方向,课本复习则是实现《考试说明》规定的能力要求和内容范围的基本依据;《考试说明》以文字的纲目化体现了它的概括性,这些纲目的理解和落实则基本依赖于对课本的踏实复习。如《考试说明》关于“现代文阅读”理解的两条要求“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实际上是课本中两篇知识短文《理解文章的词语》(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五单元)和《理解文章的句子》(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三单元)的内容的概括。我们要理解《考试说明》中的这两条要求并用以指导相关训练,还是首先要复习好课本上的上述两篇知识短文。尤其是2002年高考更应关注“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这一考点,因为2001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中有一道分值为6分的关于语句含义的理解题,其得分率极低,根据高考命题的规律,估计2002年高考一定还会延续这一题型,因此总复习时切不可放松对知识短文《理解文章的句子》的复习。再如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选择题变为主观表述题,尽管主要要求未变,但要提高高考中的得分率,除了必要的训练外,一定要系统地复习课本,一是能够把我们初高中学过的古诗过一遍,二是要特别注意有关的知识短文(如《怎样读诗》、《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古代诗歌的鉴赏》)和有关单元鉴赏诗歌的课文(如初中的咏柳赏析)、高中的〈白居易和辛弃疾词四首〉等),从中找出规律、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取得理想的成绩。
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讲,《考试说明》产生于课本,因而,对《考试说明》的理解和落实,首先也必须依靠课本。在总复习中,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一味作题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当然,复习好课本只是一个基础,根据《考试说明》和高考命题的特点,我们还必须进行相应的课外材料的训练。只有把二者关系处理好,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算抓住了语文高考总复习的妙谛。
三、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拓宽复习的渠道。
长期以来,我们把高三渲染得过于恐怖。学生一上高三,便似乎成了家庭学校的“一级保护动物”。在学校有老师死死地盯着,在家里有父母严管死守。学生从此失去了自由,除了啃老师钦定的那一堆复习资料,再也不能做其他的事:不准看报,不准看电视,不准看课外书,不准书信往来,不准随随便便地走出校门。学生也恨不得钻进一个象牙塔中,把老师发的那些练习试题嚼烂了吞进肚子,然后去换取那梦寐以求的大学的门票。
在这种封闭的做法下,语文复习便处于徘徊不进的境地:基础题,任你怎样反反复复地训练,考试起来不如意者还是十之四五;阅读题,解题方法讲得连自己都有点厌烦了,但学生答起来还是无从下手;作文,只差没把大学的写作教材搬上讲台了,但学生的作文还是那样面目可憎、毫无生气。
点击查看: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及复习资料
这是为什么?因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永远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古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社会生活、个人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不竭的源泉。因此,我们要以课堂为复习中心,还要适当地开展符合复习特点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取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把复习的空间拓宽。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强化了语文的实践性特征,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知识的积累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是为语文实践服务的。鲜活的、生成性极强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座”,将永远作为传统项目保留下来,比如词语的积累,经典诗文与名言警句的积累,与现代语文密切相关的文化常识的积累等等,而僵化的、陈腐的、生成性不强的知识近几年在高考中已逐步淘汰,实用性不强的名词术语基本剔除。高考越来越贴近生活取材、命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语文,在语文中关注生活。比如近几年出现的从报纸、杂志、电视及日常交际等现代语言环境中选取语言材料,让学生识别错别字、诊断语病,模拟现实生活语境仿句、扩展等题目继续出现并将设计出更多的题点。阅读与写作的取材更倾向于社会热点问题,学生群体普遍关注的问题及体现当代文化需求的热门话题,如网络时代对人的要求,科技发展对人类道德感的呼唤,多元化热潮对民族文化乡土文化的认同等都会在试题中有所体现,亲情、责任、爱心、协作、诚信、毅力等等体现传统与现代意识主流的名词依然成为首先的中心议题。
可以说,现实生活为训练语文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内化学生基本语文素质创造了必要的实践条件,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总复习时可以借助学校现有的条件、资源,拓宽复习的渠道。报纸可以读,新闻可以看,一切有益的课外书籍都可以当作我们复习的教材。不仅可以走出校门,而且还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世界大事、社会焦点、身边变迁进行广泛深刻的讨论。所有必要的训练材料,都要尽量从时文报刊中取材,从火热的生活中取材。课也不必上得那么多,多给学生一点自由阅读的时间,千万不要把学生困死在题海之中。
四、改变观念,走出题海战术的误区。
我们以往的复习之所以效率不高,就在于忽视了这一最基本的道理。自以为是地用一套目中无人的资料进行着目中无人的复习,认为自己讲了,就是学生学了,自己讲深讲透了,就是学生学深学透了。如果自己讲了,学生还是没有掌握,就责怪学生不认真、不踏实。
总复习的过程中,切忌搞题海战术。题目做得多了,势必少了思考的时间,学生忙于做题,对答案,知其然尚不容易,知其所以然就更不用说了。这样囫囵吞枣、昏天黑地的做下去,只会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悟性,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即使有幸同高考试题撞车,恐怕也是无济于事。因为要学生记住茫茫题海中的某一道题目的答案是很难的。2001年高考的文言文阅读题、仿句题,有些学校侥幸碰上了,题目只有局部的变化甚至没有变化,但他们的成绩并不比预料的好。有的学生一口咬定没有做过,有的学生说做了,但没记住答案,令那些满以为稳操胜券的老师哭笑不得。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高考语文总复习的重点是什么?》,希望大家在平时的考试中就加以训练,这样我们在高考中就会比较从容了,祝大家成功。
高三网小编推荐你继续浏览:2017届上海市实验学校一模语文试题
高考语文虚词如何复习
2017届育才初中二模语文试题
2017届育才初中一模语文试题
2017年高考语文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