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兜售“高考考题”“高考答案”
不法分子兜售所谓“高考真题”“绝密答案”等,大肆吹嘘“准确率极高”,诱导考生家长“预付订金”实施诈骗。
2、寻找丢失准考证的考生
高考期间,网上经常会流传“某某考生准考证丢失,求转发,帮助考生”等信息。从以往案例看,经有关部门核实查证,考生根本没丢失证件,信息上提供的电话多为诈骗电话,一旦拨打可能掉入吸费陷阱。
3、进入内部系统更改高考分数
自称收取费用后可通过“特殊途径”更改高考分数的信息纯属骗局。
4、提前查询高考分数
高考结束后,一些诈骗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急于查询成绩的心理,通过微信群、手机短信等渠道发送“提前查询分数”的虚假广告链接实施诈骗。
5、利用“内部数据”分析高考志愿,收取高额费用
不法分子假冒“权威专家”,自称掌握“内部大数据”,考生可以享受一对一的“精准”指导,声称“百分百保上”“一分不浪费”,以此收取高额费用。
6、掌握高校招生“内部指标”
不法分子谎称有特殊关系,可获得高校“内部指标”。或谎称某高校名额没能招满,可让考生获得补录名额,引诱家长花钱“打点”。
7、伪造录取通知书
不法分子通过伪造虚假高考志愿填报平台,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等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以获利。
1. 准考证
如果把准考证晒到朋友圈,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很容易被复制。
2. 成绩单或成绩查询页面
这类照片会暴露考生号、姓名等重要隐私信息。
3. 高考志愿表
无论是电子版还是纸质版的志愿填报表都别晒,以免个人信息泄露。
4. 录取通知书
录取通知书的内文不要晒,容易泄露姓名、身份证号、准考证号、考生号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