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汉朝的作品。《史记》最早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任职太史令的司马迁(太史公)编写的纪传体史书,记载自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二千五百年的中国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三千余年历史,这也是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内容之丰富,史料之详尽,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关于《史记》中许多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引起了人们的质疑,毕竟司马迁写的许多历史都是几千年前的事情,他又是怎么得到这些历史信息的呢?《史记》中和五帝、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等时期有关的历史信息可信吗?
《史记》并非是司马迁的独创作品,其中的历史信息大多来自于其他的史书。秦朝时期,秦始皇推行严刑峻法,并严禁人们私藏包括史书在内的多种书籍,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史书留存的数量。后来,经过了秦朝分崩离析,经历了多年的战火以后,许多有价值的史书更是不复存在了,司马迁可以参阅的史料也就很少了。
《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夏本纪》《周本纪》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在行文风格上差异巨大。就拿《周本纪》来说,它的风格是褒贬有度,恰到好处;但在后面关于战国时期的文章中,我们却总是可以看到不少浮夸的描述,如果是同一人所写的同一本书,其行文风格怎么会出现如此之大的变化呢?
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史记》里面的不少内容都是通过“摘抄”其他史书来完成的创作。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和君主有关的历史文献大都是记载了他们的一些重要的言论,《尚书》等历史古籍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这个古籍算是西周时期之后的作品了。但《史记》中关于《五帝本纪》的记叙,几乎全都是从《尚书》里面摘抄过来的。
在《尚书》里面,作者对远古时期的君王极尽溢美之词,却没有任何负面的评价,这就给人们塑造了上古帝王们都是“完人”的形象。由《尚书》脱胎而来的《史记》,自然也是如此,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无论是上古时期的哪一位帝王继任,都是通过禅让这样贤能的方式来完成的权力交接。
司马迁将《史记》的历史写到了汉武帝时期,里面有大量翔实的史实记载,但令人遗憾的是,也许是《史记》揭发了汉武帝丑陋的一面,里面的原版《五帝本纪》就这样被销毁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本《五帝本纪》是从《封禅书》当中抄过来的。
无论如何,《史记》都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史学典籍,它不仅给史学专家们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许多很有意义的史料,同时也让我们这些普通的历史爱好者们学习历史提供了一个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