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尺度缩小
不管是北宋首都东京,还是南宋首都临安,其城池和宫殿的规模都远远小于唐代长安。《中国建筑史》指出:“北宋宫殿布局不如唐代恢弘。”比如东京宫城“因为他的宫城是在州级子城的基础上扩张而成。仅2.5公里周长,……,这些都是气局不大之处。”至于陵墓建筑尺度趋小,也很明显。
以北宋的七帝八陵为例,他们比较拥挤地集中在河南巩县,分布在相距不过10公里的地域范围内。这种建筑布局虽然与当时的国力贫弱有关,但主要还是受到当时理学思想的影响,理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因此当时的中国文人学子及其整个民族的文化心态,有“向内转”、“内敛”、“内倾”的特性,在物质层面上一般不求其宏大,而在精神象征意义上具有深广的蕴意。
正如宋代理学家邵雍言“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气吐胸中,充塞宇宙”。
2.建筑布局随意
完全打破了“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的区域,住家和商业贸易、手工业作坊等直接面对街道,形成了临街设店的平面布局,并且取消夜禁制度。体现了城市市民意识和实用观念的苏醒。也体现了宋代文化的世俗化,平民化倾向。
3.建筑风格改变
宋代的宫殿不论是群组建筑还是个体形象都是清雅柔逸之风采,尤其其屋顶形象,屋脊、屋角有起翘之势,给人以轻灵、柔美、秀逸的感觉。宋代的园林建筑更是纤巧秀丽、融自然美与人工美于一体。建筑的这种风格和宋代的绘画、雕塑都有相似之处,如被称为“马一角”的马远的山水画,画面大部分是空白或远水平野,只一角有一点点画,令人看起来辽阔无垠而心旷神怡。
4.建筑结构改变
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台、楼、阁。建筑结构在宋代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斗拱的承重作用大大减弱,且拱高与柱高之比越来越小。原来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昂,有些已被斜袱代替,补间铺作的朵数增多。此时期建筑构件、建筑方法和工料估算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并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书籍——《营造法式》和《木经》。其中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相当于宋代建筑业的“国标”。
5.民族建筑风格融合
契丹人建立了辽朝,侵占了山西、河北的北部,吸收汉文化,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北方从唐末就成为藩镇割据状态,建筑风格很少受后期中原和南方的影响,因此辽代建筑保持了很多五代及唐的风格,再加上游牧民族豪放的性格,建筑物显得庄严而稳重。
在宋代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关于生活审美的系统化表达方式,包括精致、雅致、简练、清幽、淡泊与自然这六个主要特点。
首先是其精致性。宋代的“精致”不仅是对生活的整体要求,更是一种追求精神生活的优雅和有序的表达。广义的精致所涉及的范围可以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建筑艺术、家具设计、陶瓷制作等方面,甚至包括人们的仪态、言行、饮食都可以看出这种精致。例如,宋朝的瓷器,独特的釉色、细腻的纹饰和突出的造型,体现出当时人们对生活精神的注重。
其次是雅致。这是对宋代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精神向往的一种表述。通过音乐、瓷器、篆刻等形式,体现出文人生活中的崇高理想。比如,一首胡笳曲,一壶清茶,都可以看到这种雅致。
再者是其简练。追求简约和清透是宋人生活美学的显著特点。在此之下,更显现出的是一种生活态度,那就是淡化繁杂,转而追求内心的清朗和一种精神自由。建筑上,如何在简约中成就大美,也是宋代建筑中流露的美学精髓。
清幽,又是宋代生活美学的一个特点。“清”有清俊、清逸之意;“幽”有幽邃、幽静之意。这种氛围,从茶室、音律中便可涌现,同时也成为诗词中的常态。人们用园艺、室内设计等形式营造出一种清淡雅致的生活环境,从而心灵得以沉静,心境得以升华。
淡泊,又是一个重要的特点。淡泊名利,蕴含着宋代美学中淡泊的价值观。淡泊既体现在对物质的淡然处之,也体现在对名利的无欲之心。这期间,人们鼓励通过修行、冥想与静心的方式,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禅宗的思想在这一时期广泛发展,许多文人墨客都崇尚禅宗思想,提倡心文化,特别是宋代文人的诗歌,往往淙淙含泪,显露出无比的淡泊与宁静。
最后,我们要谈谈宋代生活美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自然。在宋代,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深入人心。在艺术创作上,无论是山水画,还是花鸟画,人们都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旨在揭示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倡导天人合一的美学理念。这也反映出宋代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在生活中追求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把自家的院子设计成小型山水园林,用来品味四季更迭与自然的韵律。
综上所述,宋代的生活美学在于其对精致生活的追求,对雅致气质的提升,对简练生活的欣赏,对清幽环境的热爱,对淡泊名利的崇尚以及对自然的尊重。这些特点构成了宋代生活美学的精粹,直接影响和塑造了宋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至今仍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深远的影响。宋代生活的美学方式无疑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