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最早在战国时期,由赵国赵武灵王引入中原。胡服是古代夏季汉人对西部和北方各族胡人所穿衣服的总称,与当时中原汉人所穿的衣服有很大的不同。后来也一般称为汉服以外的洋服。胡服一般都是穿贴身的短裤、长裤、皮靴。衣服又紧又窄。常见于古代胡服还有圆领长袍,拖等服饰。
赵武灵王引入胡服的原因如下:
战国时期,赵国的地理位置很不好,处于四战之地。不利的地形导致赵国与邻国连年战乱,不得安宁,百姓也饱受战乱之苦。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这时,赵国迎来了一位年轻的君主,被后人称为赵武灵王。在赵武灵王继位之初,周边国家准备趁出殡之机出兵攻打赵国。赵武灵王为了改变赵国被动的局面,决定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所谓的“胡服”,就是废去上衣下裳(或深衣制的长衣),改穿裤褶服,裤即穿在外边的长裤,褶即在衣的外边又穿的短衣窄袖(或宽袖),其全身配搭是上褶下裤,头戴貂皮冠,腰束革带,并于带上附若干悬挂实物的小环,脚上着靴。这一套装束适应了游牧民族居无常所、跋涉草地、随身携带物品的需要。
服饰特征:胡服的一大特征是短衣齐膝,这种服装最初用于军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装束。(史记·赵世家曰:自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裤褶传人中国,历代皆以为戎服,或用其冠,或用其履,或用其衣服及带,或三者全用,晋代民间,始偶用之。胡服之制,冠则惠文,带则贝带,履责靴,裤则上褶下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