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许纪霖称:余秋雨进课本后,让学生只会写正确的废话。在一些学生的文章中经常看到类似的套路,频出金句,最后再来个大升华,这种套路掩盖了学生的真实想法。
余秋雨是中国颇有名气的文化学者,他的散文往往是通过优美的文字来讲述中国大地上的文化知识。最为人所知的散文集就是《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这一类文化散文刚出现在市面上的时候,读者对这样的文字风格非常着迷,有的中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都有意模仿余秋雨的文风。
客观地说,余秋雨开拓了一个新的散文时代。如果觉得这样说有点夸大的话,他起码开创了一个散文文体。即便是有些后来看不上他的人,也有不少当初程度不同的受到过他的影响,或者是启发。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出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曾经风靡一时。那种加入想象,加入叙事,篇幅巨大长,纵横捭阖,上天入地的散文,之前,还真没有过。不管余秋雨后来怎么样,他的开山之功,是不可磨灭的。
实际上,在这之前,他就有一本文艺评论集,好像是叫《艺术创造工程》,在当时的青年学子中间,影响不菲。记得书中有一篇写日本电影《幸福的黄手帕》的,写得真好,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那时候,我还在读研究生,很多同学都读过那本书。
那时候,余秋雨还在上海戏剧学院当院长。后来,他辞了职。当时觉得这个人还挺牛的。再后来不久,就读到了《文化苦旅》,然后是《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等,等等。可是,余秋雨为什么就争议那么大呢?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喜欢他,而且常常吐槽他?
原因大概如下:
一、随着名气的增长,人渐渐有了变化,心态也就变了。记得好像是在《行者无疆》中一篇文章,有个细节是这么写的,他遇到一个印度小孩子,拿出个小礼物给了那个小孩儿,小孩儿走了。他望着他的背影,感慨道:这个小孩子,绝对不会知道,刚才,是两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在对话!
看到这里,你的身上难免不出鸡皮疙瘩。
因为到此为止,余秋雨俨然已经将自己等同于中国文化的代言人,甚至是中国的代言人。
这种心态,在别处也时有流露,时间长了,难免招人反感。
二、余秋雨在过去那个特殊的疯狂年代里,曾经有过劣迹,但他不像当年的姜昆那样,能够痛定思痛,勇敢地站出来承认错误,检讨过往。放反过来,他却百般文过饰非,为一个错误犯下一连串相关的错误。
最关键的是,不承认错误本身可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以此类推,担心他不是不承认自己犯的错误,而是他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误。那样的话,一旦条件具备,那个有劣迹的人会不会再次涉劣?
三、还有一个和这个事情想类似的是,有人对余秋雨提出了他的文章和书中的一些错字和错误,有的甚至是常识性的错误,而他不但不认错,还恼羞成怒,见批必怼,完有失一个敢于承认错误、勇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的风度与修养。
也许,这一点,是后来给他带来巨大争议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