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 朱元璋
朱元璋,明朝的建立者,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极其低微的大一统王朝的开创者。赤手空拳建立一个王朝,他的一生是一部传奇的逆袭史。
他出身贫农,当过放牛娃,出家为僧,要过饭;25岁入郭子兴的红巾军;郭子兴死,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1361年受封吴王,1368年灭元,统一全国,同年称帝,立国号大明。
建国后,实行休养生息的国策;革新吏治,建立新的官僚制度,严厉惩治贪官;打击勋贵功臣,强化皇权;建立锦衣卫,加强专制;开科取士,建“八股文”应试制度,限制和统一文人思想。
建文帝 朱允炆
建文帝仁弱宽厚,重文尚古,其政坛被称为“秀才朝廷”。
建文帝即位时,开国初期朱元璋分封各地的亲王势力逐渐扩大,一个个觊觎皇权,建文帝迫于无奈,施行削藩,不到一年,削夺了5个亲王。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造反,将建文帝赶下皇位。
在战乱中,建文帝不见踪影。朱棣一朝也不断地追寻其下落。一说建文帝被宫中大火烧死;一说建文帝率臣下9人,从宫中地道逃遁后,削发易服为僧,云游天下。
明成祖 朱棣
朱棣是朱元璋和马皇后所生的第四子,洪武三年被册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建文帝登基后施行削藩,朱棣以靖难之名,发动战役。1402年攻破南京,即皇帝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藩王造反成功的例子。
朱棣在位期间,完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迁都北京,五征蒙古,开拓疆域,巩固了北方边境;编修《永乐大典》,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开拓了海外视界;使明朝发展到顶峰。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他自己也被后世称为“永乐皇帝”或“永乐大帝”。
朱高炽
(1378-1425)年号“洪熙”,朱棣长子,为政仁和清明,缓和社会矛盾,在位仅一年时间。(在位时间1424-1425)关系:朱棣长子。
朱瞻基
(1398-1435)年号“宣德”,与其父并称为“仁宣之治”,统治时期社会强盛发展。(在位时间1425-1435)关系:朱高炽长子。
朱祁镇
(1427-1464)年号“正统”“天顺”,宦官专权,还经历了“土木之变”,后被救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在位时间1435—1449/1457-1464)关系:朱瞻基长子。
朱祁钰
(1428-1457)年号“景泰”,因朱祁镇被俘虏上位,粉碎了瓦剌并救回朱祁镇,后将其软禁。代宗(在位时间1449-1457)关系:朱瞻基次子。
朱见深
(1447-1487)年号“成化”,朱祁镇长子,沉迷女色,爱好方术,使得宦官专权。(在位时间1464-1487)关系:朱祁镇长子。
朱佑樘
(1470-1505)年号“弘治”,开辟了“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一改奸臣当道的局面,后世称为“中兴之凌主”(在位时间1487-1505)关系:朱见深第三子。。
朱厚照
(1491-1521)年号“正德”,明朝最荒唐的皇帝,好女色,贪图安逸,最后荒淫过度而死。(在位时间1505-1521)关系:朱佑樘长子。
朱厚璁
(1507-1566)年号“嘉靖”,前期为政清明,节用宽民;后期政治腐败、荒淫无度。(在位时间1521-1566)关系:朱厚照堂弟。
朱载垕
(1537-1572)年号“隆庆”,朱厚璁第三个儿子,在为7年。(在位时间1566-1572)关系:朱厚熜第三子。
朱翊钧
(1563-1620)年号“万历”,28年不上朝,整日贪图享乐,深居宫中。(在位时间1572-1620)关系:朱载坖第三子。
朱常洛
(1582-1620)年号“泰昌”,贪财好色,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来因服用丹砂过度而死亡。(在位时间1620,29天)关系:朱翊钧长子。
朱由校
(1605-1627)年号“天启”,宦官魏忠贤长期统治这朝政,导致政治腐败,努尔哈赤乘机攻占沈阳。(在位时间1620-1627)关系:朱常洛长子。
朱由检
(1610-1644)年号“崇祯”,诛杀魏忠贤,勤于政治,但由于农民积怨太深,各地发动起义。最后在景山自缢身亡。(在位时间1627-1644)关系:朱常洛第五子,朱由校异母弟。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作用和地位自然是其他皇帝无法相比的,如果没有朱元璋开辟帝国,那么即使他的后代再有能力,也无法在政治上施展抱负,因此作为明朝功勋最卓著的皇帝,朱元璋当之无愧。
而朱元璋开辟明朝大业的艰辛也是其他人无法相比的,从一个毫无根基,毫无后援力量的草根农民,到后来参加起义军,在战场上一路拼杀,最后成为起义军中最终的胜利者,整个过程耗时十七年。
虽然朱元璋在执政后期开始杀害功臣良将,并且饱受诟病,但是在朱元璋皇帝执政期间,对百姓的民生却十分的关心。或许是曾经自己挨过饿,受过冻,因此朱元璋力所能及的为百姓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他大搞移民屯田,兴修水利,减免赋税,为百姓的生活减轻负担。
同时他还注重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因此在朱元璋的统治之下,明朝社会生产力逐渐恢复稳定,并且进入可持续发展中,而且朱元璋作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帝,他为帝国打下了首个盛世“洪武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