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节日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也有很多关于这天的传说和传统。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
中秋节也称为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1、疲倦的月亮躲进了云层休息,只留下几颗星星像是在放哨。
2、一轮圆月升起来了,像一盏明灯,高悬在天幕上。
3、月亮睁大眼睛,和蔼地望着村落和田野,极像一只擦亮的铜盘。
4、月亮,圆圆的,像纺车,纺着她浪漫的遐思。
5、夜,静极了,玉盘似的满月在云中穿行,淡淡的月光洒向大地。
6、一轮杏黄色的满月,悄悄从山嘴处爬出来,把倒影投入湖水中。
7、满月像个黄黄的灯笼,从东方天边挑起。
8、夜晚,满月升起来了,一片宁静随着银雾般的月光洒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