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辛亥革命成功的有力推动B. 新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
C.国民大革命高潮到来的结果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0."它是在中国革命转人低潮的形势下,在战略上把向敌人政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展开进攻和从敌人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暂时退却两者结合起来的范例。"该范例
A. 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确立B.有利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
C. 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D.推动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形成
11.1940年代初期,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在土地已经分配区域,保证一切取得土地的农民之私有土地制;在土地未经分配区域(如绥德县,今陕西榆林辖内)保证地主土地所有权和债主的债权……政府对租佃关系及债务关系加以合理的调整。"这一规定
A.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深入发展B.主要是为了获得农民的支持
C. 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 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
12.1946—1949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同国民党及其军队之间的战争,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解放战争",国民党则称其为"乱史"。这表明
A. 分析者不同立场影响对事件的认识C. 历史行为正当性取决于是否成功
B.历史事实要通过历史解释来呈现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可以确认历史事实
13."它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人民的各项自由权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职权,以及国家的军事制度,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文化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材料中的"它"
A.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
B.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繁荣团结
C. 为之后新中国新型国家的架构奠定了基础
D.标志着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确立
14.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从1962年开始,铁道部、外贸部联合开通"三趟快车",把货物从内地不同省市经深圳运抵香港和澳门,保证港澳市场蔬菜、鱼、肉等农副产品供应稳定,这一政策长期实行,成为一项基本国策。这说明
A. 港澳地区与内地经济联系十分紧密B. 港澳发展有赖于内地的强有力支持
C."一国两制"得到港澳同胞的认可D.港澳成为内地对外贸易的窗口
15.乔治·威尔斯的《全球通史》记载∶公元前490年至公元前480年,波斯帝国来袭,全希腊人都投人抵抗。以希腊贫穷的公民为主体的陆海军,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胜利。这反映了
A. 公民组成的军队战斗力较强B.雅典民主政治体制的推动
C.古希腊的公民主体意识较强D.城邦体制具有制度优越性
16.有学者认为,万民法可以被定义为∶"罗马人与古代文明民族共有的或在同他们的关系中逐渐创立的规范总和。"由此可知,罗马法的意义是
A.有利于巩固罗马帝国的政权B. 推动法律制度的完善
C. 消除罗马人与外邦人的矛盾D.为后世法律奠定基础
17.在现代英国宪政体制中,理论上议会下院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详细审议一切立法,但事实上它却不能违背内阁意愿修改立法。在这方面,它完全不能与美国国会的权力和独立性相媲美。材料说明英国
A. 立法权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行政权B.国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者
C. 下院制约了上院行使某些权力D.首相是国家大权的掌握者
18.有学者在其研究成果中指出,"当联邦制宪会议—— 被责成'使联邦宪法更适合于处理联邦之紧急事务'—— 于1787年5月在费城召开时,联邦主义运动的领袖发现他们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每个人都承认邦联的权力尚不足够,因此必须加强;但在另一方面,当时的主要关注点仍是限制邦联政府的权力"。该学者意在表达
A. 邦联制使美国面临政治体制危机B."制约与平衡"原则利于美国社会的稳定
C. 制宪会议激化了美国的国内矛盾D.美国宪法须协调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19.1878年,德嘻威廉一世连续遭到暗杀。愤怒的伸斯发解散帝国议会,重新选出一批新议员,通过了反社会主义法,禁止社会主义者的一切集会、组织,结社以及各种报刊,也不得接受任何募款指助。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德国
A.政治体制具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B. 行政机构控制 立法机构
C. 代议制民主政体的阶级本性D.社会主义运动走向高潮
20. 巴黎公社"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都交由普选出来的人担任,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这一规定说明巴黎公社
A. 践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B. 突出体现民主这一特点
C. 真正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D. 是典型的无产阶级专政
21.列宁在彼得格勒的芬兰火车站的演讲∶"亲爱的士兵、水兵和工人同志们,我很荣幸向你们所代表的胜利的革命致敬,你们——全世界无产阶级军队的先锋队致敬。现在,人民把武器对准剥削者——资产者的时刻到来了。"这里的"胜利的革命"
A.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B. 使俄国出现两大政权并存的局面
C.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首次胜利D. 确立工兵代表苏维埃的领导地位
22.二战结束后,美国一方面向日本开放庞大的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阻止日本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美国此举旨在
A. 控制日本以服务于意识形态对立B. 遏制日本经济确保其经济优势地位
C. 组建美日联盟阻碍中国经济发展D. 挑拨中日关系破坏亚太地区的和平
23.1971年尼克松在演讲中说道"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这反映出
A. 美苏争霸的终结B.多极化格局的确立
C. 全球化趋势加强D.美国实力相对削弱
24.有西方学者认为"通过国际媒体人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想象,引发了整个东欧的民主化运动","媒体关于共产主义政府政策失灵和两方生活方式的报道侵蚀了其(东欧)政权的合法性"。该学者旨在说明部分西方媒体
A. 促进了西方和东欧的文化交流B.推动了东欧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C. 展示了西方先进的政治和生活D. 充当了文化渗透与斗争的工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5题 12 分,第26题1分,第 27题 12分,第28题15 分,共计 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 钱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两幅图中的制度分别是什么?请评价这两种制度。(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制度的变与不变。(6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 分)
材料一 "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框架中最核心的方针。它的形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两条线索;一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是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这使中国不能置身局外,中间道路难以行得通。
—— 丁明《战后国际关系与我国建国初"一边倒"方针的形成》
材料二
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与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这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
—— 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实行“一边倒“政策的历史必然性。(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岀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提岀了怎样的外交原则,简述这以及原则实施的意义。(3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外交政策制定的基本认识。(2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童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在世界历史的长剧中,属于英国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普实不多见。但正是这个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英定了好几块基石。
——钱来旦、陈晓率《在传統与变革之间----英国丈化模式溯源》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
材料中蕴含了国家政治建设的诸多启示,请任选其中一种启示,自拟论题,结合近现代欧美资本主义政治建设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8.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的背景和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新政。(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