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缘月生情,驰骋想象,思索人生。先由望月而生“乘风归去”念头,继而担心“高处不胜寒”,最终于做出立足于现实、热爱人间的抉择。上片反映了词人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情感心理的演进历程。
下片对月怀人——对弟弟的怀念,借月比附,先以月光照见无眠之人,显现人间的别离之苦。继以对月生怨,以强化中秋思亲的感情。最后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冷静分析,阐发了月有圆缺,人有离合的人生哲理。词末两句,是作者的美好祝愿,他祝愿亲密的人长久健在,虽然远隔千里,却能共赏明月,以寄思念。下片反映了词人不为离别所苦的旷达态度。
从艺术风格来讲,这首词写得既挥洒自如,又结构严谨。纤细的刻画,豪爽的兴致,深沉的哲理,真挚的情意融为一炉,炼出了中秋月夜抒怀思亲的最美的合金,谱出了音冠天下的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