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雨飘摇的南宋末年,造就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元军大举南侵之际,文天祥率领军队与元兵苦战于江西一带,终因众寡悬殊,兵败被俘。
文天祥被押解到燕京后,元朝当局因知他文武全才,深孚人望,便软硬兼施,甩了各种办法,企图用高官厚禄收买他。
文天样虽身陷囹固,却坚贞不屈,志不可夺,宁死也不出卖自己的灵魂去做侵略者的鹰犬,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有一个弟弟叫文溪山,当时还在惠州做官,他看着宋室江山大势已去,不思振作,却甘心媚颜事敌。就在文天祥被俘后的次年5月,他投降元朝,后即赴燕京,骑马招摇于市。
文天祥在燕都狱中,听到这个消息,捶胸跌足,放声痛骂,大骂他的弟弟文溪山没有骨气。哭毕,援笔写诗一首:
去年别我施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兄弟一囚一骑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志,悠悠白日横苍烟。
文天祥还有一个哥哥名叫文天祯,宝祜年间乡举,也曾做过官。后因弟文天祥死节,于是再也不愿为官,隐居山林。同是一母所生,兄弟三人所走的人生道路却大相径庭,是和他们不同的道德信仰的人生追求分不开的。
2、相传,孔融四岁的时候,父亲带回一些梨让他们弟兄分吃。因孔融最小,全家人都让他先挑。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大家都很奇怪,父亲问他为什么要拣最小的拿,他回答说:"我年龄最小,应当吃最小的梨。"
从此,幼年孔融这种懂礼谦让的美德,受到人们的称颂。后代教育家们又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写进启蒙课本《三字经》中,以此教育儿童学会礼貌让人,使这个故事得到广泛流传。
孔融长大后,成了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一,并步入仕途,做过北海相。虽权重位高,但仍保持着谦虚礼让乐于助人的美德。
他在北海做官时,有一次被敌兵围困城中。正当危急之时,忽见城外一人挺枪跃马,杀入敌阵,左突右冲,解了重围,前来拜见孔融,说道:"我叫太史慈,刚从辽东回家探亲,闻知敌寇围城,家母平日蒙君恩顾,特地命我前来相救。"
原来,太史慈有一老母住在城外,孔融听说老人孤独无靠,常派人送去粟、帛之类,逢年过节,还亲往探望。老人家深为感动,才命儿子太史慈来救。
孔融为官数十年,"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甚得人心,不能说跟他谦虚礼让平易待人的美德没有关系。
1.德育应该动“真格”
临近毕业,贵州贸易经济学校有近百名学生,因德育考核不及格被延期毕业。对于学校的这项措施,不少学生及家长表示过于严苛,“推迟拿证,耽误找工作。”校方称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德行,学校会坚持将这项考核推行下去。
2.德育需要“正向能量”
一所大学举办学生辩论会,一方因老师拖延课时迟到,评委给准时到场的另一方加了3分。对于德育,这有启示意义:奖励中有鼓励,惩罚中却没有伤害。只有更多地传递出“正向能量”,易于接受、形成触动,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反思自己、改进行为,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3.南风效应:温暖胜于严寒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在德育方面,温暖胜于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