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出版社 2019 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和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中,都曾出现过 " 斯人 " 的版本。
对此,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在个人微博上指出,课文所选的是中华书局的《孟子译注》。我还查过宋代朱熹《四书章句》,也是 " 是人 "。
至于 " 斯人 " 缘何出现,温教授的看法是,可能是原来老教材所依据的版本不同(这还需查证),也可能 " 斯人 " 在一些名诗名篇中用过,而生活中比如悼辞也常用 " 斯人已逝 " 等等,人们对 " 斯人 " 这个词比较熟悉,也感觉更有 " 文气 ",于是就把孟子那一句读作 " 斯人 ",而认为 " 是人 " 是改动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回应的说法是,个人认为这个考据意义不大,应该属于学术领域的研讨。大众只要关心大任之所受的磨砺就好,这是文化真正的意义。
此前,人教社编辑部工作人员证实,自 1961 年收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以来,历套的教材都是 " 是人 " 版本,从未出现过 " 斯人 "。
其实,“斯”和“是”这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两个字的用法和意思本来就非常接近,因此也容易发生混用。
在检索资料后发现,真有网友晒出了一些“斯人”版本的教材。
一位北京的网友翻阅了自家孩子2019年上初中时的语文课本,发现里面赫然写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这篇文章被收录在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的《古文三则》。这位网友说:“这是我家孩子上中学的时候用的书,2019年在用。”
随即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搜索此书的ISBN(书号),确实找到了这本教材。搜索结果显示,此书出版于2019年1月。
还有网友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中找到了“斯人也”的字样。
此外,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85页的引用中也出现了“斯人也”版本。换句话说,起码在一些网友的记忆中,他们学到的的确是“斯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