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改革前的“3+文综/理综”模式不同,前两批试点省份采取了“3+3”模式——第一个“3”指语文、数学、外语3门必考科目;第二个“3”指从其他6个科目中自选三科参加等级考试,有20种组合。其中,浙江省还加了通用技术,有35种组合。这种选科模式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机会,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学生选科时“趋利避难”的功利性选择,以及高校指定必选科目时担心影响生源数量的功利性考虑,导致选考物理学科的人数下降,影响到高校理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了解决此问题,教育部发布了相关文件,既要求中学指导考生合理选科,也要求高校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明确各专业的必选科目;有的省还制定了选科保障机制。
2021年首次实施新高考招生录取的8个省份,在自选科目方面做了调整,采取了“3+1+2”模式——“3”是语数外3门必考科目;“1”是首选科目,从物理和历史两科中必选一科;“2”是再选科目,从化学、生物、地理、政治4科中自选两科,共有12种组合。这种调整一方面有利于避免选科畸多畸少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简化了操作,为将来西部省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后实施选课走班教学提供参考。总体而言,这种“必考选考相结合”的选科模式,目的在于打破文理分科,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同时有利于适当分散考生集中备考的压力,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新高考减少人才的耽误
在以往的高考中,很多学生一门课程,结果拉低了整体的成绩,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偏科,这对学生影响很大,一门课程偏科,学生就可能是上985、211大学和普通大学的差距,这其中差了多少大家很清楚,而这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前途,新高考模式极大减少了对学生前途的耽误,学生不喜欢的科目,可以不去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就可以,这样就不会耽误学生,不过,学生要是偏科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主课,这就没有办法了。
2.新高考使学生课业负担更重
新高考的目的之一是减轻学生负担,但从已经实施的情况来看:学生疲于应付众多学科的合格考、等级考,负担更重。在课堂上表现为上课打瞌睡、精神萎靡不振;上甲课作乙作业等,学生学习效果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