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自习室”,很多生活在大中城市的人可能已经淡忘了这个词。2019年,它率先出现在一线城市,并迅速壮大到近百家,还经常一座难求。大学毕业生们青睐它,因为这里安静,又有一批志同道合者陪伴自己一起学习,适合准备考研、考公、考编;上班族们光临它,因为这里比家、咖啡馆更利于集中精神,为了考证、职业晋升学习或写论文,再合适不过了。这一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付费自习室元年。
现如今,付费自习室也火到了县城。近日,有媒体报道,在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近一年开办了10余家付费自习室,而这是个人口仅4万的小县城。 “河北一县城开办超10家共享自习室”的话题迅速登上了热搜。这并非孤例子。在网上以“付费自习室”和“县城”为关键词搜索,就会发现已经遍地开花,在我的老家——一个群山环绕的县城,都出现了不止一个付费自习室。问问在老家工作的同学,他们对此都很熟悉,有人还去感受过,“很安静,确实能让人放下手机,专心学习”,有同学评价。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似乎付费自习室更契合大中城市,因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和职场竞争,天然对付费自习室更有需求。而生活在县城、小镇的人们,学习与工作压力和竞争较小,好像不必专门“花钱买自律”“花钱买学习环境”。但实际上,这种状况早已悄悄发生了改变。
一方面,人们通过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我的渴望,是普遍而强烈的,这并不以大城市还是小县城为必然的区分界限,而更多是“人以群分”。刚走出校园的大学毕业生们,面临着比往届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年职场人容易遭遇职业发展瓶颈,或想提升自我实现职业突破,或想积攒资本重新择业另选赛道。这是人们面对疫情这一危机时本能求生、求变的选择。
另一方面,或许很多人没想到的是,县城和付费自习室也是有契合点的。最明显的一点是,县城往往缺乏公共图书馆这样的免费、普惠性阅读和学习常所,或者有,但无法满足需求;营业性咖啡馆也有同样的问题,加之有消费门槛的要求。这种情况下,月消费300元左右即可享受长时间、沉浸式学习的付费自习室,受到追捧就不能理解了。
前不久,“河北一县城开办超10家共享自习室”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在一二线城市经历了数轮激烈竞争,已经走出“风口”的付费自习室似乎在县城“起死回生”。不少网友喊话,没有付费自习室的地区快来“抄作业”。
付费自习室自出现之初就曾引发广泛关注,时至今日,这一赛道仍处于扩张区间。但在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大背景下,这门生意的盈利前景却变得越来越模糊。据有关人士透露,目前自习室行业普遍盈利很低,真正能从这个项目中实现盈利的只是凤毛麟角。
理论上说,付费自习室是门好生意,其内在的商业模式是逻辑自洽的。首先,青年群体的考研、考公以及各种考证需求旺盛,客观上需要安静的学习场所作为支撑;再者,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咖啡馆等,并不能完全满足年轻人越发挑剔的“学习环境需求”……而商业化的自习室营造出的专门学习空间,看起来完美实现了场景匹配。理想很美好,为什么现实中自习室行业赚钱这么难呢?
一方面,与大中城市相比,县城本来人口就有限,有付费自习室需求的人数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对付费自习室需求量最大的学生群体,其消费能力也较有限。这就造成一个悖论:会花钱预订自习室的必然是对环境要求苛刻的群体,而更多走“经济适用”路线的付费自习室,大概率很难让这一群体完全满意。
在最初的新鲜感过后,商家更该去思考,付费自习室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到底是什么。是一个学习的场地,还是一种学习的氛围,又或是“花钱买自觉”的心理暗示?只有认清需求结构和市场偏好,针对性地重构自身商业模式,付费自习室才能真正实现“落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