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增加了学生选择和考试的机会,打破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但与此同时,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注意的地方比改革前更多。
家长可以趁着孩子还没参加高考,让孩子及早做出一些相应的改变和调整:
1. 让孩子尽量做到各科平衡,保持良好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发展孩子的优势科目(可以作为未来高考的选考科目)。
2. 引导孩子重视学考。现在的高考模式不再适合考前几个月“临时抱佛脚”的方法了,因为高二的学考等级会影响高考录取,所以家长要督促孩子从高一开始就要及时把知识点掌握、摸透,不能等高三再努力。
3. 同时,家长也要让孩子平衡好各科之间的关系,尽量都保持在中等以上的水平,以免影响高考的录取。
1.在选择考试科目时,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科能力和发展潜能,选择自己擅长的科目和领域,扬长避短,才能充分发挥自我优势。
2.在选择考试科目的时候,另一个重要的依据是自己兴趣爱好,只有选出一个自己热爱,又利于发挥的组合,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才能达到优化组合目的。
3.在选择考试科目时,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和性格偏好,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特征的领域,才有利于未来长远的发展。
4.在选择考试科目时,还要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社会对于不同人才的需求是一直在变化的,也结合外部环境和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职业只有为社会所需,才会有长久的发展保障。
1.跟风式胡乱选择
这种情况是最多的,为什么很多学生扎堆选择理化生,尤其是物理,一方面选物理确实重要,因为这样大学专业几乎没有限制,但是如果物理成绩很不好呢?也还得选吗?
实际情况就是有些物理成绩不好的学生也跟风选了,好像不学物理让人感觉不够聪明,属于智商低行列似的。强求的后果就是任人宰割。
2.靠感觉感性选择
也有不少学生完全跟着感觉走,自己感觉哪门学科学的还可以,成绩还不错就选了,其实人家这一门成绩好的更多,大部分都比你强。
也有的同学自己比较自己的各科情况,认为其中某几科成绩相对其它科较好,于是就选了,而不是和别人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