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
1/20页
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10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11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12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1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21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03年神州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