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势:高中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根据自己喜欢的高校和专业的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三门选考科目。
2、挑战:以浙江省为例,3门选考科目,可以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门科目中任意选择组合。这样的组合排列达到了35种,这么多的选择给学生选课和高中安排课程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导致某些高中只限定了几种选择,开设几种课程,学生只能在这几种选择中选课,否则无法开课。
35种选择形式,造成学生选课并非从兴趣和爱好的角度出发而选择,他们会从科目的难易程度出发。浙江省2017年公布的高考选科科目发现,物理是满足高校专业选科要求覆盖率最高的科目,达到了91%的覆盖率。但是学生在选择的时候,都避开了物理。从杭州市2016年10月公布的选考数据发现,选考最多的是化学,然后依次是地理、历史、政治、物理、生物、技术,物理列倒数第三位。
从志愿填报的角度来说,一个学生要填报80个专业志愿,由于批次合并后增加了区分高校层次的难度,对于家长和考生来说,如果对高校没有深刻的研究和调查,志愿填报的时候就有可能会出现“一本分数,填报三本专业”的现象,这给考生和家长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每年高考之时,全国如临大敌,对高考时出的一点小意外,无限放大,如考生因故缺考等,这无非是一次考试,不是决定一个人生死命运的大事,何必如此惊天动地。高考后大炒特炒高考成绩,这极不正常。高考制度的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引导全国人民以一个平常平静的心态对待考试,让考试为教育服务。应试教育,使人形成了一种极狭隘的心理:“我要比你好,你不能比我好。”这种心理使整个中国基础教育处于极其恶劣的恶性竞争中。
教育者,受教育者只有在考试结果出来后,心才能落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由于总想着考试,考试的名次,心情总是处在焦虑之中。因为都想着考到前头,头脑中的教学理想、学习理想和现实永远存着距离,这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永远处于负面情绪的包围之中。有一个小学一年的教学班,数学考到98分学生,竟是班里后几名。这一班在同一级的排名中也仅是中上游。不管你教得再好,学得再好,只要排名,就有先后,你敢保险你一定排在别人的前边。谁也怕输,这就是基础教育焦虑的原因。在负面情绪包围下的基础教育已走入绝境。
高考制度改革不应该是高考本身,而是大学招生制度的完全开放。放下即实地。如果谁想上大学,上什么大学都可以去上,还会有今天的考试恶性竞争吗?要做到这一点,完全看我们的大学怎么建设,制度怎么建立等,这就不是一般老百姓能考虑的事。但我们的高考制度改革的目标应是让人们形成这样的心理素质:“我要好,你也要好,大家都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