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以成绩为基础
高考成绩是考生被录取的基础因素,直接决定了可选择的院校的层次和专业去向。
二、是院校综合情况
院校是考生选择志愿的重要因素,是选择与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到哪里去学习、学些什么等问题。考生在选择时,既要看院校的历史、地域,也要看院校综合办学实力。
三、考虑专业和就业
专业是考生志愿选择的核心因素,一般关系到大学学习的兴趣和职业趋向。重点大学有优势专业、普通院校也有特色专业,是院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不能一概而论;考生要选自己喜欢、符合个性特长的专业,改革省份考生还要考虑选考科目范围等因素。
专业选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关,有的专业报考很热门,到了就业却遇冷,需要理性判断。
四、结合身体等条件
专业与身体状况有关联,有的专业受视力、色觉、器质性健康状况的限制;部分院校按专业学习要求,会对单科成绩和外语口语等方面提出规定。还有一些中外合作专业、民办院校收费较高,选报时还应考虑家庭经济状况。
模拟填报
“模拟填报”就是根据本省、市的志愿设置情况,将考生的高考志愿草表完整的呈现出来,做一遍真实的模拟。高考都是在网上填报志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逾期不予补报。
每年在志愿填报中出现的操作失误、丢失密码等问题比比皆是,再加上网络系统繁忙难免手忙脚乱,所以提前模拟有备无患。
高考政策的调整
去年教育部依据国家发展需要,再次对选科及再选科要求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这些都将成为今年报考数据参考修正的分析要素,特别是一些历史类专业回归物理类,而国家为稳定历史类的招生,必然减少物理类中文理兼报专业的招生计划。
这样的调整,在专业+院校填报模式下,动一发而牵全身,引发整个报考形势的变化,而一些买数据卡完全僵硬对比历年数据的方式,必将出现大面积的滑坡。
准确定位。
定位是填报志愿中最重要的一步。我们都知道,高考录取时是将一定范围的学生,按其填报的志愿和高考成绩进行排位,从高到低,位次越高,被录取的机会就越大。
填报志愿前考生可以根据平时成绩或模拟成绩来定位,看看自己在班、学校、区甚至整个省市所处的位置。
看录取规则
录取规则?这有什么规则,直接报不就行了吗?不是的。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录取规则自然不用,有的分数有限,有的专业优先,有的还设有专业极差。搞清楚录取规则,心里才有底,毕竟志愿填报虽然不难,但其中的细节,确实不少。
志愿填报并非易事,但要掌握其中的原则与方法,否则就是一窍不通。距离2022年高考还有几个月,希望各位家长和学生,能够提前了解这些知识与内容,等到真正选择院校和专业时,不会“卡壳”。
很多大学官网上都有招生简章,有些大学有特殊专业录取要求,甚至有“志愿清”等政策,填报时一定要仔细查看。大学校名基本上都是“地域+学科性质+学校”组合的,而随着近几年高校改名风的狂热,常常给考生带来两大常见错误:
其一:学校弄错,很多学校名称相似,报考时候一定要注意,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和中国医科大学等等。
其二:地方弄错,很多学生常常以为前面带着“中国”两个字的学校在北京,挂着省名的大学在省会,其实不是,比如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四川文理学院在达州,湖南科技学院在永州等等,千万不要一心想去某些城市,不料跑到都没听过的地方去。
每年有很多考生选择高校时,往往会参考高校历年就业率,按照就业率高低选择学校,千万别相信什么就业率一说,每年高校毕业基本上都是要求学生必须填写就业协议,学校根据就业协议来统计就业率,而就业协议有很多同学就当时并未就业,所以千万不要参考就业率,没参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