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兴趣爱好:学生首先考虑的自己喜欢哪些学科,擅长哪些学科,但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特长往往难以发现。
高校专业了解:学生会考虑自己将要选择的高校专业开设哪些课程、就业方向如何,特别是各个专业对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的限制。
高中学科认识: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等各学科知识容量、难度,以及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师生关系会对学生选课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组合成绩:学生选择不同组合时的成绩也会成为学生考虑的重要因素。
职业倾向分析:性格及职业倾向的测评数据能为学生选课提供一些基本参考。
家庭成员职业: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的职业有时会对学生选择产生较大影响。
1、考虑目前成绩
根据自己的当前成绩分析自己的学科兴趣和学科能力,确定自己比较喜欢的和比较擅长的学科。这种学科兴趣和能力,可通过以下手段来评估:以往考试成绩、学科兴趣测试和学科潜能测试等。
同时,学生要去了解各学科的学考难度和选考难度。这点,学校应给予适当指导。
另外,由于新高考下的录取规则是本省学生的分数在一起比较,进行等级赋分。决定考生录取状况的是考生成绩相对排名。考生成绩依据等比例转换法则转换后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所以学生根据学习成绩考虑选科,要参考全省范围内的大型考试中自己的单科成绩排名。
2、考虑未来的人生
学生要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即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什么。什么样的职业理想契合我的人生理想。跟自己的职业理想相关的专业发展路径是怎么样的,从而得出自己的专业选择范围。然后,根据教育考试院下发的“科目与专业的对应关系”确定自己的科目选择。这些“科目选择”符合学生的人生理想,学生学习会更有动力。
3、综合考虑
从“现实我”的“学科成绩和能力”出发,得出的科目选择,跟从“理想我”得出的科目选择进行碰撞、交汇,统筹考虑,进行取舍。最后的选科决定最好是既充分考虑了当下的学习基础和潜能,又能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这样能更大程度上唤醒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