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中的普通一颗(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物理性质、运动特征)
地球的特殊性 有生命
(二)、日地关系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约1.5亿千米(一个天文单位)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 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分界线;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约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三)、地球
地球的形状 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椭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与赤道周长 6371千米、4万千米
经线和经度 连接南北极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111×cosθ
特殊经线 0°、180°、120°E、20°W、160°E
纬线和纬度 和赤道平行的的圆。以赤道为零度,向南向北各90度。
特殊的纬线 0°(赤道)、90°(极点)、30°、60°、23°26′、66°34′
本初子午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南北方向的判断 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东西方向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经纬网上方向的判断 平行四边形法则
经纬网上距离的计算 经度每差一度相差110×cosθ(当地纬度)、度相差一度相差110千米
东西经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旋转,南极俯视呈顺时针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昼夜交替周期)。
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1670km/h×cosθ)
地球公转的轨道 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快,七月初(远日点)慢。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回归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晨昏线的判断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晨线和赤道相交处的经线为6点,昏线和赤道相交处的经线为18点
地方时的计算 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 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区时的计算 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 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国际标准时间 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即零度经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理论上),有三处偏离,不通过陆地(实际)。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北右南左)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太阳高度为90度,昼半球的中心点,地方时为12点。
春分日(3.21.)秋分日(9.23.)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等长
夏至日(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北半球昼长>12h
冬至日(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南半球昼长>12h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直射点在北半球。此时南半球为冬半年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直射点在南半球。此时南半球为夏半年
昼夜长短的计算 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日落时间减去日出时间。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日出时间为12-L/2,日落时间为12+L/2;L为昼长
昼夜长短的判断 夏半年,越往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往南白昼越长。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天文四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反之为冬季。
我国传统四季 以立春(2.4/5)、立夏(5.5/6)、立秋(8.7/8)、立冬(11.7/8)划分四季。
欧美传统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四)、宇宙探测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1970年“东方红”一号、2003年“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2005年神舟6号。2008年神舟7号。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 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保护宇宙环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二、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 生命活动必需;构成生物体成分;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电离层 无线电短波通讯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人类的保护伞。
(二)对流层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阳高度角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选择性吸收、反射(无选择性)、散射。
辐射定律 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地面辐射 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属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射回地面的部分。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大气的保温效应 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保温作用
全球的热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 由高压垂直指向低压。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垂直于风向右侧,南半球垂直于风向左侧。低纬度小,高纬度大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斜穿等压线。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斜穿等压线,指向低压;高空与等压线平行。左右手法则。
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 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海平面等压线 低压中心,高压中心。低压槽、高压脊、鞍部。
大气环流的意义 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赤道低压、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 大致来说,对于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冬季主要气压中心(1月,北纬60度) 亚洲高压(亚欧大陆)、阿留申低压(北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北大西洋)
夏季主要气压中心(7月,北纬30度) 亚洲低压(亚欧大陆),夏威夷高压(北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北大西洋)
季风的成因 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亚)
② 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南亚)
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 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三)大气降水
降水的条件 物质条件:水汽、固体杂质
临界条件:水汽上升,水汽凝结达到过饱和。
降水的类型 锋面雨、地形雨、对流雨
世界降水分布 东岸多、西岸少。赤道多、两极少。沿海多、内陆少。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副极地多雨带、极地少雨带。
(四)天气、气候与人类及气象灾害
锋面的分类与天气 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过境时与过境后气温、气压、天气的变化。
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 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冬季的寒潮、沙尘暴(冷锋)、梅雨(准静止锋)
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 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 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顺时针辐散,南半球逆时针辐散。
锋面气旋 温带气旋,东面暖锋、西面冷锋。暖锋锋前、冷锋锋后一侧阴雨。
气候形成因子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 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 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大陆东岸20-35°。季风环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 30-40西岸。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 40-60°大陆东岸(仅东亚)。季风环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 40-60°大陆西岸。终年盛行西风。冬暖夏凉,降水均匀。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内陆。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
气候的变化 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
气候资源的特点 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气候资源与农业 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气候资源与建筑 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街道方向与风向平行(利于通风)
风与城市规划 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居民区相反。
气候资源与交通 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
台风(飓风) 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近中心风力>12级。影响低纬度东岸。
热带气旋强度等级 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台风的监测与预报 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
暴雨形成条件 ①充足的水汽②强烈的上升运动③持续的天气系统
洪涝灾害的防御 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干旱的危害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干旱的防御 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等。
寒潮的危害 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寒潮的防御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 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 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导致各国经济结构调整。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 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臭氧层的保护 ①研制新型制冷系统②参与国际合作
酸雨的成因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我国酸雨区的分布 南方酸雨严重①西南(四川盆地)②中南(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酸雨的危害 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④危及人体健康
酸雨的防治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五)气压、气温、降水等值线图、柱状图等的判读技巧
三、海洋
(一)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 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热容量很大。
海岸带 从滨海平原到大陆架之间的广阔区域。
海岸带与人类活动 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60千米的范围内。
人-海岸相互作用阶段 ①很少干预②开始干预③海岸开发④海岸管理
海水热量的收入、支出 太阳辐射、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因素 太阳辐射、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 表层海水温度变化较大,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海洋面积广,水量大,而且热容量又很大。
海水中主要盐类物质 氯化钠、氯化镁。
盐度的概念 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大洋平均盐度:3.5%
海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降水量、蒸发量、洋流(寒流、暖流)、河流淡水汇入(径流量)。
盐度最高的海区和最低的海区 红海(亚非交界)、波罗的海(北欧附近)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波浪(风浪、海啸)、潮汐(大潮和小潮)、洋流
洋流的概念 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洋流的成因分类 风海流(大多东西方向)补偿流(大多南北向)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
风海流的成因 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受地转偏向力、海岸轮廓影响。
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副热带为中心) 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大陆东岸暖流、西岸寒流
中高纬度大洋环流(副极地为中心) 仅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呈反时针方向流动。大陆东岸寒流、西岸暖流
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 冬逆夏顺。冬季自东向西流(东北季风),夏季自西向东流(西南季风)。
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 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千岛寒流、阿拉斯加暖流。赤道逆流(补偿流)
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 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拉布拉多寒流、东格陵兰寒流。
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格拉寒流。
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高高低低规律判断寒暖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增盐,寒流减温减湿降盐)②海洋生物(四大渔场,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③污染④航海(顺流逆流)
(二)、海洋开发和海洋环境的保护
海洋资源的分类 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
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海洋化工;养殖、增殖;深海锰结核;潮汐和波浪发电。
渔业资源的形成因素 大陆架阳光集中、河流带来营养物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
世界主要渔业国 中国、日本。(温带海域冬季底层海水上泛,主要渔业国在温带地区)
世界渔场分布 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东南大西洋
海洋矿产资源分布 大陆架(石油、天然气)滨海(砂矿、金属矿产)深海海底(锰结核)
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 复杂性和特殊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环境差、海水腐蚀性等)
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 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
著名海峡 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吉利、麦哲伦、白令、曼德、土耳其
著名运河和港口 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鹿特丹、香港、新加坡、纽约、神户等
腹地 港口的服务区域。
主要海运航线 北大西洋、北太平洋、欧亚澳、好望角、北美东岸经巴拿马运河至西岸
世界围海造陆的典型地区 荷兰、日本、澳门。
海洋环境问题 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
海洋污染的产生原因 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冷却水、杀虫剂、石油渗漏)
海洋污染的危害 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海洋生态破坏的原因 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田、过度捕捞、自然环境变化。
石油泄漏清污方法 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领海宽度、国际海底资源。
领海(主权)、专属经济区(资源管辖权) 12海里,200海里。
四、陆地
(一)陆地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范围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矿物的概念 单质或天然化合物。
岩石的概念 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矿产的概念 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主要造岩矿物 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岩石成因分类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
常见岩石 玄武岩、花岗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板岩。
地壳物质循环规律 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二)地质作用、板块构造学说
地质作用的概念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地质作用的分类 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热能)、外力作用(太阳辐射能)。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 水平运动(褶皱、裂谷海洋)为主、升降运动(海陆变迁、地形起伏)。
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六大板块的名称 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貌 生长-张裂(裂谷、海洋),消亡-挤压(海沟、岛弧链、褶皱山脉)
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 海岭和断层(大多在洋底)、海沟(海洋)和造山带(大多在陆地边缘)
(三)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外力作用和外力地貌
地质构造的概念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地质构造类型 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下降岩块)
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因槽部物质坚实,成为山岭。
断层构造分布的实例 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华山、庐山、泰山。
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背斜(储油)、向斜(储水)、断层(不利于隧道、水库等工程)。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冰川地貌类型 U形谷,冰蚀湖
流水与风力作用所塑造的地貌类型 黄土高原、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喀斯特;风蚀洼地、沙丘等。
(四)陆地水与水循环
水资源的概念 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陆地水的分类 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和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陆地水的基本来源 大气降水。
静态水资源 冰川冰、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 地表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潜水 埋藏在地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受外界影响大,水位变化大
承压水 在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受外界影响小,水位稳定。
我国东部河流的径流变化 雨水补给为主,河流径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
我国西北河流的径流变化 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河流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补给 高水位补给给低水位。
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 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径流输送。
水循环的意义 ①水量平衡②更新水资源③联系四大圈层④物质迁移⑤能量交换
(五)生物地理和土壤地理
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纬度、垂直)、水(森林、草原、荒漠)
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莲(水生)、骆驼刺(旱生)、矮牵牛(二氧化硫)、树(风向)
光合作用的意义 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糖类),并释放出氧气
生物循环的作用 ①物质迁移②能量流动③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原始大气的成分 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
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①改造大气②改变陆地水③促成土壤形成④创造有机物质⑤生态
土壤的概念 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作用 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土壤的组成 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土壤的肥力特征 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 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0-30)和空气(20-30)。
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 改造成土母质(有机质的积累、养分元素的富集)
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①改良土壤②引起土壤退化(南方水稻土,北方黑垆土)
(六)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整体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 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温带、寒带。气候类型主导。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相对应。
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南北更替,热量为基础)。
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从沿海向内陆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东西更替,水分为基础)。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从山麓到山顶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垂直更替,热量为基础)
(七)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
陆地自然资源的分类 矿产资源(非可再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和规律 ①总量有限②潜力无限③分布的规律性④组成的整体性
能源资源的分类 常规能源、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等)
陆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能源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①柴草时代②煤炭时代③石油时代
地震的构造 震源、震中、震中距、等震线
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地震震级的大小 三级以下为微震、五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每增一级能量增大30多倍
火山的分类 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滑坡的成因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泥石流的成因 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沙、石块、砾石等。
原发性地质灾害诱发其他灾害 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等。
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 破坏植被诱发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①建立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管理③预防措施④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五、地图
比例尺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方向 ①一般定位法②指向标法③经纬网法
图例和注记 ①符号②文字与数字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山岭、盆地,山脊与山谷②陡坡与缓坡③断崖
地形剖面图的作图法 ①建立横座标②建立纵座标③画出交点④连接成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