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变以往唯分数录取到对学生全方位立体化的考察,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打破一考定终身和取消文理分科,遵循知识生产和发展规律,增加学生对考试科目和考试次数的选择,取消分批次录取,打破学校身份壁垒,推行分类录取,学生按专业+学校填报志愿,促进高校选拔多样化高素质人才。
新高考模式下,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以及拟报考学校和专业的招生要求,以及高中的办学条件,在多种组合中自由选择,增大了考生的选择面,但是这也意味着选科目相当于高考志愿的预填报,这就意味着考生和家长必须从未来职业规划的角度,做出慎重的选择。
新高考改革已经在越来越多的省市落地,考生的选择增多,但是也会面临兴趣缺失、不知道怎么选择的尴尬,想要破解这个局面,只有不断的加强学生、家长和老师们职业规划的意识,从根本上帮助孩子找到方向和定位,在适合的路上,能发展得更加顺利。
根据目前已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来看,大体上分为两种形式,即“3+3”以及“3+1+2”的模式。但在这两种模式之下,针对考试科目的选择与搭配,各省市又有不同的要求,并由此衍生出数十种排列组合方式可供大家选择。
可以看出,除浙江多了一门技术学科外,“3+3”与“3+1+2”的主要区别在于对物理与历史的选择上。关于为何会有这样的区别,在我看来是基于以下两种考虑(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第一,在理科中,物理难度较大,在赋分制的前提下若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导致学校师资、教资力量非配不均。历史同理,想要学好这门课必须有很强的综合能力与学科素养,毕竟昨天的政治就是今天的历史,而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历史。
第二,在大学的专业分配上,物理几乎是一切理工科之本,而历史则是一切人文社科之源。因此,从高中的资源分配与大学的衔接两方面看,对物理和历史的控制是必须的,这也是大多数后期改革的省市选择“3+1+2”模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