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来源于一个道教传说。相传东汉时,汝南县一位叫桓景的农村小伙,父母双全,有妻子儿女。一家人虽不富裕,日子也还过得去。谁知汝河两岸害起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瘟魔,每年到人间走走,带来瘟疫。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交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披星戴月努力习练。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快快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回到家乡,桓景召集乡亲将大仙的话转告。九月初九那天,他带领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每人将一片茱萸叶随身带上,这样瘟魔不敢近身。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不染瘟疫之疾。把乡亲们安排好后,桓景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人,忽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瘟魔窜到山下,只觉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此人正是桓景,他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这就是重九登高风俗的由来。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