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疫情中,九五后选择“逆行”。甘如意这个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24岁的女孩在大年初七毅然出门,决定返回仍险象环生的武汉,返回江夏区金口中心卫生院,去顶替已连续在一线作战多日的同事。因为没有私家车,300公里的路程,她用骑自行车加搭顺风车的方式,走了4天3夜。孤独和黑夜不足以吓到她,“路不好走”竟然是她最大的担心,她说“我就希望能快点回来”。就在此时此刻,更多甘如意的同龄人,正在做出同样的选择,以“95后”为主体的年青一代,给了所有人一个惊喜。
2、“你们守护病人,我们守护你们”。经过层层选拔,周晋杰和7名队员承担了距离武汉火神山医院396米远的消防站任务。他们平均年龄31岁,年龄最小的22岁。周晋杰说:“一线医护工作者在前线与疫‘魔’殊死搏斗,我们在后方必须守护好他们和每位患者的安全,不能有半点闪失。医院交付前3天,大家基本都没合眼,在火神山施工现场,每一个人都在不分昼夜地拼,那种场景实在太震撼了。我们被深深地感染着,忘记了疲倦。“
3、大疫之下,阅读给心灵寻找出路。在媒体公布的首批方舱医院现场照片中,一位年轻人淡定的躺在床上看书火了。这位小哥躺在床上,没有愁眉紧锁,也不玩手机,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书,完全沉浸在书中世界。这位小哥手不释卷的淡定从容,仿佛是帕斯卡尔那句“人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的生动诠释——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在疾病灾难面前,人是脆弱的,人又是顽强的,人的智慧、艺术与精神永存。因比起疾病,我们更害怕无爱的未来。
“为天下立心,为百姓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应当思索,作为中国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当立何志向,有何理想。
中国之崛起,中国之日强,亦代表着国民的自强,我们迎难而上的背影,我们手拉手顶起千斤巨石的力量,一切的一切,都在表现着:今日之中国正积攒着新鲜的血液,东方巨龙正在蓄势腾飞。
新时代的我们要敢于拼搏。跳水名将伏明霞在位亚特兰大奥运会做准备时,大大小小的伤痛不断发生。但是,顽强的拼搏精神驱使着她,坚强的斗志激励着她因此,她把一切伤痛抛诸脑后,带伤上场。正是这种拼搏精神,才让她走向了成功的彼岸。拼搏精神是成功的前提。拼搏精神是作为新青年的我们走在中国的富强之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
新时代的我们要勇于创新。创新是追求、是信念、是无畏,是一种越过冷漠荒原后,看到绿洲的快乐。“杂家水稻之父”袁隆平先后用了六年时间,做了三千多个杂交组合,历经千次失败,终于找到了他心中最满意的成果。他凭借着这份执着与追求,一次次挑战奇迹,在连野草都无法正常生长的沙漠,养育出了世界又一奇迹——沙漠水稻。他开创了一次又一次震惊世界的绿色革命。“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没有创新,社会就无法前进;没有创新,国家也无法发展。”纵观古今,凡有成者,无不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动力。
新时代的我们要善于发现。世上有三样东西时追不回来的:一是说出的话,而是泼出去的水,三是错过的机遇。机会,往往是被善于发现的人抓住。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奖委员会对屠呦呦的贡献做出高度评价: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能极大地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人类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武器,以对抗每年困扰着亿万人的疾病,这在提升人类健康和减轻患者痛苦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善于发现即在平静中发现波澜,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善于发现是建筑祖国高塔的材料。
社会在向前发展,时代也在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以行动形象展现新时代。在新的时代里,中学生要具备新的形象:勇于拼搏,敢于创新,善于发现。为新中国补一块砖,添一片瓦。在新时代做与祖国同步发展的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