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师魂”汪金权
汪金权22年前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放弃留城工作机会,主动来到湖北蕲春山区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在大山深处播洒希望的种子。22年来,汪金权扎根山区,坚守三尺讲台,倾心教书育人。虽然家境贫寒,他仍然从微薄的工资收入中,拿出10多万元,无私资助2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这位山村教师,以无私铸就了人间大爱,展示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伟大品格。
“寻人志愿者”沈浩
从安徽滁州一名普通的下岗工人,到一名寻人志愿者,沈浩,这位42岁的中年男人,自2001年创办“寻人启事网站”以来,靠着一个人、一双腿、一台电脑,在互联网与现实交织的寻人旅途上,先后走过24个省,行程30万公里,穿破50多双鞋,帮助800多个家庭重获团圆。如今,沈浩的寻人网站月访问量最高达50万人次,招募到一万多位寻亲志愿者,网友称他为“中国寻人第一人”。“当天下无骨肉分离者的那一天,我的网站就可以关闭了。”这不仅是沈浩的期待,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期待。
1苏东坡:需要什么食物?
众所周知,苏东坡是个美食家。他发明了著名的“东坡肉”。
但是你不必为了喜欢美食而奢侈。东坡先生很好吃,但他吃得有节制。
他曾在一封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什么是胃口的贫乏?每一次节俭也是珍惜幸福、延年益寿的一种方式。”胃口是无限的。只有懂得控制,才能珍惜幸福,延年益寿
他因“五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生活十分艰难。他绞尽脑汁,仔细算了一笔账:每个月的第一天,他拿出每月的生活费,分成30串,挂在屋梁上。每天早上,挑一根绳子用,如果还有剩下的,就把它放进一个大竹筒里招待客人。即使这样节俭地生活,苏轼仍然过着美好的生活。
正是因为习惯了简朴的生活,苏轼才能够从容地面对人生的跌宕起伏,有着“一滴水一辈子”的豁达胸怀。
2范仲淹:你只能忍受贫穷,这样才能避免灾难。
范仲淹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长大。他在应天学院读书时,一位同学朋友看到他的伙食太差,便让家人多带一顿饭,准备送给范仲淹。
范仲淹一再婉拒:“我已经习惯吃粥很多年了。如果我突然吃了你送我的美味,我就不能再吃粥了。我该怎么做?”
范仲淹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从节俭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到节俭难。”
儿子范春仁结婚时,范仲淹已经身居高位,相当富裕。然而,当他听说儿子想用锦缎和丝绸装饰他的婚房时,他立即打电话给他教训他
“我家清纯节俭,安能用罗绮帘毁了我的家法。如果窗帘带进我家,我会在法庭上烧掉的。”
他的节俭家风可见一斑。
当范仲淹回首晚年的生活时,他曾留下一句话:“我一生经历了许多烦恼,但我只能忍受贫穷,所以我可以避免不幸。”这句话值得我们仔细品味。